PC版

69岁长城保护员张鹤珊:为研究长城文化留下珍贵素材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记者 李如意 实习记者 田佳玮 2024-07-13 17:40:50

进入夏季,5点钟天已大亮。在长城脚下的秦皇岛市海港区城子峪村,69岁的长城保护员张鹤珊迎着朝阳出发了。

脚蹬胶鞋、一手镰刀、一手编织袋……绕过房屋,只见一棵两人合抱粗的老松树,张鹤珊从小听家里老人们讲,这是明朝将领戚继光的军队种下的。400多年前,张鹤珊的祖辈随军从浙江义乌到秦皇岛修筑长城,自那以后世代居住在这里。

皮肤黝黑、头发花白,这个花甲老人走起山路来却健步如飞。每天巡护6公里、查看23个城楼,张鹤珊最快也要用3个多小时。散落的青砖被重新码放到城墙上,丢弃的垃圾被悉数捡起带到山下,劝阻年轻人乱写乱画,给游客讲解长城的故事,巡护长城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历经沧桑,敌楼伫立在山脊之上,但敌楼之间大部分城墙已经坍塌、砖石零落,从梯道爬上敌楼有1米多高,却难不倒这位老人。张鹤珊毫不犹豫,用脚踩着凸出的砖石借力,一跃登上敌楼。

他指着远处山头的敌楼介绍:“那边是张家楼、董家楼,还有骆家楼、钱家楼。”城子峪村的村民大多是当年“戚家军”的后代,祖辈修筑的长城敌楼如同流传下来的家国使命,他们继续守护着,在交流中习惯性地加上自家姓氏。在张鹤珊巡护的长城段上,好几个敌楼门上都有精美的刻花,有象征和平的宝瓶莲花、象征幸福美好的缠枝莲、寓意子孙高中的双狮绣球,体现了南方的建筑风格,“可见当时来北方戍边的将士们多么期盼家国和平、思念家乡。”张鹤珊说,“我们后人守护长城,守的就是这份和平与安宁。”

刚开始时,张鹤珊走完一遍就要花近一天的时间,周围树高路陡,磕着碰着是常事,“最怕的还是夏天的野蜂,被蜂蜇了,脸就肿得像个馒头。”实际上这段路早就印在了他的心里。有人估算过,46年间,张鹤珊在长城上走过的路,相当于绕地球三圈半,光胶鞋就穿坏了400双,最快的时候两周就能穿坏一双。张鹤珊常说:“长城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离不开它。每天不去走一走、看一看,心里就放不下。”

与长城砖石林木为友,张鹤珊的巡护之路并不寂寞。除了干活工具,他的口袋里还装着一支笔和几张稿纸。攀爬到敌楼二层,远山好景尽收眼中。把酒临风登高处,他把每天巡护长城的见闻写作诗歌,天气晴好时“巡守长城大山巅,笔蘸白云写诗篇”;偶遇雨水时“巡城避雨敌楼中,闲饮老酒御冷风”;追忆历史往事时“屯垦戍边守长城,残垣断壁话从前”。

作为中国首批长城保护员,46年的日夜守护,让张鹤珊早已把长城当作挚友。“长城活地图”——这是张鹤珊的微信名,也是人们对他的尊称。从一个毛头小伙儿变成了“长城活地图”。张鹤珊撰写了近百万字的日记、札记等,出版了《长城民间传说》《张鹤珊聊长城》等书籍,为研究长城文化留下了珍贵的素材。为“让更多人了解长城”,张鹤珊在短视频平台注册了账号,自称“长城楼长”,“我从小听长城故事长大,儿时美好时光都是在长城敌楼里度过的,我想让更多人坐在家里看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