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八摄氏度,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考古工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海岱考古编辑部主任张溯头戴遮阳帽,手握小铁铲,蹲在探方里轻柔地刮着土。
突然,铲尖碰到一个坚硬物,他心中一喜,弓起背,一点一点扒拉浮土。几分钟后,伴随着窸窸窣窣的刮土声,坚硬物露真容——陶制、锥形,幼儿巴掌大小。“这是鬲足!”捧着陶片,他几个箭步冲到山东省文物局原副局长王永波面前,“您给瞅瞅。”王永波接过陶片,端详半晌,笃定地给出结论:“春秋的东西!”
对于考古人来说,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并不多见,他们经历得更多的,是漫长的平淡。
张溯与齐长城的首次结缘可以追溯到2008年,山东启动“齐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刚参加工作的张溯担任调查队队长。
调查队是冬天出发的,走到终点时,已经可以直接在青岛下海游泳了。“有的长城段利用山险作屏障,根本没有路,我们就带着绳索开出一条路。”张溯记得,有一次野外勘查时,突降大雨,山涧的水没了膝盖。他们从中午一直走到半夜12点,才走出了大山。
调查齐长城,最难的是辨识准。队员们沿着长城走,经常走着走着墙体就没了。一行人需要爬上制高点,从大概走势判断长城往哪里去了。每天沿着地图走6公里,实际往返距离得有20多公里。最后,走过的路变成了文字、数据,汇成《齐长城资源调查报告》。
为了解决齐长城消失段的问题,张溯又带队对齐长城进行了考古勘探,在齐长城源头附近发现了文化层,才有了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
5月底开工,张溯和队员们每天在探方里寻找与齐长城相关的蛛丝马迹。“放眼全国,长城考古都是件很潮的事!我们从土里探寻长城之源。同一段长城外侧的壕沟是否与防御有关?宽达60米的长城墙体周边是不是还有更复杂的设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从土里寻找答案。”考古的辛苦与寂寞对张溯来说不值一提,反倒是“未来可要忙一阵子了”让他满脸兴奋和期待。
落日余晖,考古队收工。张溯还在兴致勃勃地和王永波讨论着下一步的发掘计划。
这,是山东首次进行齐长城的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