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黑土地,我们与一个神秘北方王朝的相遇,是从一段长城开始的。
这是中国万里长城中最特殊的一段,在《金史》中被称作“界壕”“边堡”。经900余年岁月洗礼而不陨,宛如沧海巨龙隐匿群山峻岭之中,横卧于辽阔的龙江大地。
千年一瞬,曾经的“金戈铁马入梦来”,如今已是“北国山河披锦绣”。
一脚跨两省
“长城美,长城长,长城两边是故乡。”
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路向西,行至“金界壕遗址碾子山段”时,脑中突然蹦出这句话。
金界壕,即金长城,碾子山段位于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迈过这个界碑,就到扎兰屯市了。”村民说,这是一脚跨两省。
航拍的镜头下,视觉冲击更强。内蒙古的广袤草原与黑龙江的肥沃林地,居于南北两侧,泾渭分明,而居中的金长城遗址,宛若卧龙,蜿蜒远去。
“金长城是当时东北部地区文化交融的见证,也是各民族智慧与力量融合的产物。”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金长城虽在民间知名度不高,但在学术界,被誉为仅次于明长城的中国第二长城。
时光拉回到900余年前。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领导女真族建立金王朝,金国大军灭辽、攻宋,大有问鼎中原之势。然而,来自草原的蒙古骑兵屡屡劫掠边境地区,边境之处一马平川,无天险可依。
为抵御蒙古铁骑,公元1121年,金开国名将婆卢火率领军民,掘地为壕、以土筑墙,按《金史地理志》载,“泰州有婆卢火所浚界壕”,是为金长城建设之始,直到公元1198年前后方告建成。
金长城分东北路、临潢路、西北路、西南路,最多时万里有余,碾子山段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一段。经近千年的岁月洗礼,土筑的城墙仅余基底,底宽10余米,高3米有余,人走在城墙上,细细分辨,依然可看出马面、壕、沟等遗迹。
“沟、壕是碾子山段金长城的一个主要特点,有两沟两壕,还有三沟三壕,最高的主壕高可达10余米。”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霍振兴解释,沟低壕高,骑兵要想冲破防线,必须先下沟再上壕、再下沟再上壕,几个回合下来,马匹的冲击力已大大减弱,防御一方可谓事半功倍。
城墙其身虽不陨,但转身回望,当年的战火烽烟已湮灭在历史中,取而代之的,是成排的樟子松与杨树,满目苍翠,绿意盎然。树下,偶尔还能瞧见松鼠留下的洞穴。
初夏的午后,不远处的232国道上不时有车辆驶过,却无人前来打扰。“村民们都知道要保护长城,这些年一例破坏长城的事件都没有。”霍振兴说。其实,长城脚下的土壤最是肥沃,以前村民喜欢在这儿种东西、挖野菜,但号召保护长城之后,大家都立刻退了耕地,种上了可以涵养水土的树木,“这是我们共同的长城。”
小馆展珍存
莽莽界壕,伏脉千里,沉睡的卧龙,等待着点睛注魂。
“博物馆安放着一个地区的灵魂。”齐齐哈尔市博物馆碾子山区分馆馆长任重新常这样说。
那是2017年。任重新接到一项任务——搜集当地辽金时期的文物古器,围绕金长城历史,筹建碾子山区博物馆,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走近百姓、走近当代。
“这是抢救性保护,越早越好,刻不容缓!”任重新请来了文物收藏迷万书岩做策展人,“不给钱,纯帮忙”。数年间,万书岩为寻到一件好物,披星戴月、奔袭千里是常事,“在家门口建博物馆,这事必须支持,说出去都有面儿。”
一件、十件、百件、千件,家底儿逐渐殷实了,2022年,齐齐哈尔市博物馆碾子山分馆正式揭牌。当天,老哥俩喝了一顿酒,“干成了!”
分馆很迷你,主展厅仅120平方米,展陈设施也很简陋,但与金长城历史相关的203件展品,件件有故事——展厅一侧,两个圆如锣镲的铜铙是万书岩的得意之作,寻自哈尔滨一旧货市场。“这东西看着像镲,其实叫铜铙,是辽金时期佛教的一种礼器。与镲互相撞击不同,铜铙是用小棒分别单个敲击。”
再往前,一件小巧的银鎏金戴饰,来自辽宁锦州的古玩市场,虽经岁月冲刷,仍依稀可见缠枝花草的繁复纹饰。“这么精巧的戴饰,肯定是辽金时期贵族所有。”
还有一个辽金时期的战士头盔,虽后部有些开裂,但保存得相对完整,寻自当地老乡手中。“有些老乡听说要筹建博物馆,二话没说,就拿出来了。”
盔甲、石杵、镰刀、铜铙、钱币……斑驳锈迹背后,是900余年的激荡故事。“我在碾子山住了快70年了,刚听说有这么个博物馆,必须得来看看。”一位老人拄着拐走进展厅,弯下腰细细品读每一件展品。那一刻,时光与岁月在老人的侧影中重合,勾勒出文化传承的一道剪影。
绽放新芳华
镜头里,风起草原,掠过界壕,绵延向远方。
镜头外,41岁的包海源语气沉缓,娓娓道来:“咱家乡不只有丹顶鹤和烤肉,还有长城!”
包海源,既是齐齐哈尔技师学院的老师,也是一名短视频博主。家乡的历史与风情,是她最爱在短视频里分享的。
历史,既代表过往,也联结当下与未来。
遗址南边约200米,有座金长城遗址公园,里面的婆卢火将军雕像横刀立马,凛凛望向西北方。站在雕像下,依稀仿佛可以听见历史的回声,那些兵器的撞击和战马的嘶鸣。
如何让古老的文化瑰宝绽放新的光彩?紧邻金长城遗址公园,正在建设的金长城(碾子山段)国家文化公园,是传承,亦是探索。目前,“金”字形的文化服务中心已经完工,丰荣古城遗址也将在此复建,兵营、兵器修造所、观敌楼等逐一还原。
还有金长城历史文化博物馆,明年年底也有望建成亮相,众多文物将回到离“故土”最近的地方,静迎八方来客。
“游客可以穿上金代服饰,穿越至古战场场景,再去体验数字展陈,沉浸式感受金长城的风采。”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韩纵驰形容,这是一次历史与未来的交融。
正说着,一位父亲带着女儿走到雕像下,讲起婆卢火将军的故事:“他是金朝初期的开国名将,17年屯垦戍边保疆卫国……”听完故事,小女孩与雕像合了张影,后方的背景,就是寂静的长城。
人物
齐齐哈尔金长城巡护员陆洪川:
“梦里都在守长城”
“老师,长城不是在北京八达岭吗?”
“北京有长城,黑龙江也有。咱们就在金长城的脚下,也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好厉害!”
“所以我们要了解她、守护她。”
……
齐齐哈尔甘南县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主教学楼五层的“荒缘科普馆”,乡村教师陆洪川的小课堂又开讲了。
名为科普馆,其实挺袖珍,扩充一次后也不足百平方米。但馆内的展品可不含糊,石杵、铠甲片、陶片……件件都是金长城周边出土。
“老陆是个‘长城痴’,这些展品都是他多年收集所得。”同事说。
陆洪川是土生土长的齐齐哈尔甘南县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长城边长大的。“那会儿不知道这是金长城遗址,但特喜欢跟小伙伴爬上去玩游戏。”长大后,他了解了金长城,也迷上了金长城。
这份痴迷,没有豪言壮语,但朴素动人。
2011年起,陆洪川自愿报名成为一名基层长城巡护员,负责查哈阳农场境内一段27公里金长城遗址的巡护。每周,他都会骑着摩托,驶过一段段田间小路,查看遗址有无受损情况。
田间路多有沟壑,夏季雨后湿滑,冬季覆冰积雪,很是难行。一次,因道路湿滑,陆洪川在巡护时连人带车翻进了庄稼地里,挣扎许久才勉力从摩托车下抽身。也是那次,他的手腕落下了毛病,一遇阴雨天就疼。
即便如此,陆洪川也没想过打退堂鼓,寒暑不断、风雨兼程。这不,被他的执着感动,曾经抱怨他“为了长城不着家”的妻子,如今也当上了长城巡护员,巡护路上,时常能看见并肩前行的一对身影。
乡村教师的身份,更为这份痴迷增添了传承的维度——要把金长城的故事讲与娃娃们听。
“保护长城,不能只有我们这辈人,得一代代延续下去。”也是在2011年,“荒缘科普馆”在查哈阳农场第一小学亮相,一届届的孩子被领进这方小天地,聆听金长城的故事。
为何叫荒缘?“是我们校长取的,寓意北大荒上的缘分。”陆洪川说,生在黑土地、长在北大荒的孩子,从小就跟金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课外的科普课堂,就像一粒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有时,住在附近的孩子会主动去看看长城,拍照片传给陆洪川。
爱长城、守长城,一月易、一年易,十载绝非易事。
“我时常梦里都在守长城。”话音未落,笑容爬上陆洪川的眉梢,带着点羞赧,但更多是幸福。
记者手记
黑土地上乡愁浓
黑龙江也有长城?得知我们要采访黑龙江的长城,很多人都发出过疑问。就连我们自己也忍不住遐想——金长城到底什么样?
初印象,有些朴素。没有高大的城墙,没有逶迤万里的雄姿,一段不算陡峭的缓坡,蜿蜒向前。但还原结构,烽燧、马面、边堡等一应俱全。
粗犷而细腻、朴素而生动,这种丰富性,是这片土地的底蕴。
就像我们遇到的当地长城巡护员,明明是人高马大的东北大汉,但只要发现哪怕一棵树、一片草的细微变化,都会细细记下后发到微信群里。
采访中,当地人也总会比我们说更多句感谢,感谢我们来到齐齐哈尔、来到金长城,感谢我们聆听历史的足音、记录今朝的故事,并邀请我们冬天再来转一转。念兹在兹,无日或忘。致力于传承长城文化的他们,热切地盼着家乡能打响知名度,说大东北还有更多惊喜在前方。
守护,是习惯,是传承,更是乡愁。
广袤的黑土地上,长城的故事仍在继续,生活的故事正开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