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张文平办公室的门,里面的陈设非常简单。
“经常在野外工作,一走一个月甚至半年。要说我的办公室,那一定在长城上。”跟张文平聊天,三句话不离长城。
出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张文平,对家乡的长城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行走家乡长城的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是意外发现乌兰察布市九十九泉汉长城。
《魏书》中有道武帝拓跋珪到九十九泉“造石亭”的记载,于是有人将位于乌兰察布市九十九泉所在山梁之上的一段墙体与“造石亭”三个字联系起来,认为这段墙体是拓跋珪修建的北魏御苑遗址。
对此,张文平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对这段墙体进行了调查。通过比对和考察,他发现这段墙体并非所谓的“北魏御苑”,而是汉代长城,对九十九泉发挥着守护作用。
这个发现让张文平很兴奋,他对本报记者坦言,“爱我长城”需要甄别长城、尊重长城,再还原长城。
北方长城像一条条金线绵延于北疆大地之上,而各个时代的考古学遗存像珍珠一样,被这些金线串联起来,有体现农耕文化的,也有体现草原文化的,更多的则是反映文化交融的。
近年来,张文平在阴山中段的大青山蜈蚣坝顶部发现了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北巡阴山的祭天遗址。太和十八年,孝文帝在由平城迁都洛阳之际,北巡盛乐及阴山地区,先后“谒金陵”“行幸阴山,观云川”“幸阅武台,临观讲武”。张文平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角度分析,孝文帝“谒金陵”“观云川”分别属于祭祖、祭天的“祀”的范畴,而“临观讲武”则属于“戎”的范畴。
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张文平30多年如一日,对内蒙古境内的长城作了全面调查,摸清了家底,出版了系列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通过对长城的研究,廓清了北疆地区的诸多历史地理问题,如对秦汉王朝高阙的考证,对北魏盛乐、参合陂、六镇等地望的新解读,对唐代横塞军军城的考证等,均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张文平的书桌上,由他主编的通俗读物《辉腾锡勒草原访古》格外引人注目。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长城、认识长城、热爱长城、保护长城,他在书中重点介绍了九十九泉汉长城的调查成果,将文物与史籍充分结合,以剪影的形式展现了北疆地区的族群互动、文化交流等历史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