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洞见千年时空 续写长城华章

来源:延庆报
作者:记者 吴冰 2024-04-11 10:30:00

2023年12月16日,长城金石文化工作室落户延庆博园雅居社区,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拓技艺与长城文化相结合的魅力,也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妫川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长城文旅创新和地区经济发展汇聚了新的能量。

1981年出生的李春宇是中国金石传拓高级传承师,北京长城文化研究会会员。曾参与北京市和山西地区长城碑刻的拓印工作,参与编写出版《中国传拓技艺教程全书》和《拓片题跋样式详解》。李春宇入选2020年安徽师范大学,国家艺术基金“传古拓今”金石拓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这个痴迷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对长城文化和金石传拓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倾注了他大半个青春和热血。

军旅岁月铸忠诚 踏遍长城写传奇

李春宇是河北沧州人,1999年12月入伍成为一名军人。2007年,他看到了一篇国外夫妻徒步走长城的报道后,认为自己作为中国人,又是一名军人,对于长城的了解不够多,因此萌生了退役以后徒步长城、深入了解长城文化的想法。

退役后,经过三年多资金积累、体能训练、户外知识学习后,2011年8月5日,李春宇从辽宁丹东虎山长城出发,开始实现他用双脚丈量长城的梦想。

严寒酷暑炼英雄,跋山涉水不畏难,饥餐渴饮更是常态。李春宇在走到延庆区刘斌堡至白河堡那段墙体时,由于上面没有敌楼和大树,旁边还有碎石墙,上下行动不便,加之夏天的炎热暴晒,水基本都喝光了。当时天气突变,乌云滚滚,李春宇与即将到来的暴雨拼速度,在跑到临近白河堡水库时,嗓子已经干到“失声”,便毫不顾忌地趴到水库边上喝起了水库水。

历经480天,跨越9个省市,行程6700多公里,2012年11月23日,李春宇到达甘肃敦煌的阳关,梦想成真!

逢良师遇益友 拓印长城之路

在探寻长城的过程中,李春宇发现了很多散落在长城遗迹和附近村落的古代碑刻。碑刻上的文字和图案有些还能辨认,有些因为长年的风吹日晒,已经分辨不清。这些古代碑刻上大都记录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长城文化挖掘、长城保护和修缮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次偶然机会,李春宇遇到了郭峰老师,在郭峰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金石传拓这项古老的技艺,后又师承传拓名家裴建平老师的清水拓法。

“当我沿着长城走到咱北京段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长城爱好者郭峰老师。当时他正在这个密云墙子路村拓印两块门匾,从郭老师那里我就了解到了有这么一门古老的技艺。从那个时候开始和郭老师建立了联系,也算是我认识传拓的引路人。此后,我们就一起出去,我来拓印长城,郭老师是画长城,我们一起在长城之路上有了很多收获。”李春宇告诉记者。

2014年李春宇在一次参加洛阳拓片展的时候,有幸遇到了传拓名家裴建平。他被裴建平的裴氏清水拓法以及他倡导的保护碑刻的理念所吸引,并于2016年开始到裴建平开办的传拓技艺研习所跟裴老师学习清水拓法。这次进修不仅提升了李春宇的传拓技法,更了解到传拓的很多门类,而且还让李春宇了解到了关于碑刻保护的重要性。以至于后来一直秉承着“爱拓及石”这一理念,努力做到裴老师提出的“字口清晰、黑白分明、墨色均匀、墨不透纸、拓片完整”二十字的做拓要求。李春宇在裴建平身上不仅学到了精湛的拓印技术,更传承了优秀的工匠精神。

金石传拓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技艺,主要应用于复制和保存古代金石器物上的文字和图案。这项技艺涉及将纸张紧贴于金石器物之上,用墨水进行拓印,使器物上的图形、纹饰和铭文等被复制到纸上。金石传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它在考古、文物研究、书法学习和历史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技艺不仅包括复制过程,还涉及纸张的选择、墨水的调配、拓印的手法等多方面的技巧,每个步骤都需要精确控制,以确保拓片的质量。即便是在摄影技术发达的今天,这门技艺仍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面对人生选择 投向长城怀抱

李春宇在学习实践金石传拓技艺的同时,进入了一家知名的影视投资公司,从事影视制片工作。2017年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就是由他当时所在的公司投资,他全程跟组执行制片管理项目,同时也在片中客串了米行吴掌柜一角。

2018年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北京市文物局的《北京地区明长城碑刻调查与研究》和山西大学的《山西长城碑刻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两个项目中的长城碑拓工作迫切需要李春宇的加入。李春宇经过反复地思考,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认为拓印长城的使命任务在等着他完成,选择离开公司。

从双脚徒步“走”长城,到用双手“拓印”长城,李春宇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长城的怀抱。从2018年开始,他连续5年走访调查拓印北京及山西省的长城金石器物800余件,行程5万余公里,圆满完成了两个项目的拓印工作。

品读长城巨著 长城之路再出发

位于延庆区内的水关长城,是八达岭长城的东段部分。因以水御敌形成关口,故称水关。这里有一处长城碑刻与众不同,也是李春宇曾经花费了数天去拓印的地方,于是记者和李春宇一起去踏雪循迹,来到了水关长城脚下,去探访那处独特的长城碑刻。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特别明显的墙体的分界,这边你看这个石头石面比较糙,这面这个石头的条石就做过了精细的加工。上面还有字,明确写着‘山东左营工起’,就意味着是这个工段和另外一个工段的分界处。在咱们明长城沿线,有很多这种施工段的分界,但是像这种直接把工段的起点刻在条石上,这个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明长城线上也比较少见。”李春宇回忆起当初的拓印过程,“当时就是搭了脚手架,有两个助理陪着我,他们就是帮助我,但是拓是我一个人在上面拓。一个是出于对这个项目的负责,责任心,再一个也是对长城的这份热爱,这两点成为推动我做这件事的动力。”

李春宇说长城是一部历史巨著,这些年他与长城的接触也只是刚刚掀开了长城文化的一角。从金石文化角度了解长城,就是守住传统文化的根脉。长城上凝聚的历史信息,就像长城的身份证,是对长城身份的有效证明,而在那些种类丰富、独具特性的碑刻文字中,质量监督是它的一大功能。而且长城碑刻填补了不少历史资料的空白,为长城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所以长城金石文化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挖掘,去弘扬。

走长城阅尽边关沧桑,拓金石传承墨香文脉。李春宇用热情和执着,将长城金石传拓融进了自己的血脉,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六千七百多公里跋山涉水,双脚踏出的是中国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五万公里风餐露宿,一千多件传拓作品,双手拓出的是长城巨龙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