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管涔魂脉 战国长城

来源:忻州在线
作者:杨峻峰 2023-07-24 16:59:41

在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腹地、汾河源头附近,在东寨镇小西沟、石窑沟一直通至坝沟湾村附近的山脊上,分布有一段古老的战国长城。长城为石砌墙体,随着山脊蜿蜒于高山林海之中。墙体最高处有4米、顶宽2.5米,虽多处残损但相当珍贵。整个管涔山脉坐落有许多朝代的长城,有战国、东魏、北齐、隋、宋等,是管涔长城的魂脉。

图片

宁武东寨赵长城 杨峻峰 摄

这段汾源战国长城以小西沟段保存较好,墙体较为雄伟。据早年山西省文物部门长城调查和市长城学会组织长城专家考察,认定先为战国时期赵国修筑,后在北齐时期利用重修,保存状况较为完好,旅游开发价值较大。

汾源长城为战国和北齐两朝修筑

这段长城最早为战国时期赵肃侯修筑。据《史记·赵世家》中载:“肃侯十七年(前333),围魏黄,不克,筑长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按:“赵长城从蔚州北,西至岚州北,尽赵界。”

当代有不少专家也认可赵肃侯修长城之说。《畿辅通志》以此城即为今宣府南边,故址今存。东自蔚县蜚狐口,南至涞源,西折迳灵丘、浑源诸县,又西历平刑、北楼、宁武、雁门、偏头诸关以至河曲之长城,是其遗址,经元魏及明代重筑,称为内边长城。

到清代乾隆时,所修《大清一统志》《大同府志》等均征引唐代《史记正义》而说大同古长城,为“赵肃侯十七年,筑长城,从云中以北至代”之语。今宁武县涔山乡一品奇石之下有摩崖石刻,书“紫塞长城”四个大字,乾隆版的《宁武府志》也说:“在楼子山上有古长城遗迹,明正德年间兵备张凤翊立石山下,曰紫塞长城,或疑为六国赵时所筑之旧城。”

汾源长城在北齐时期又重新修筑。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的北周而下令修建了北齐长城。北齐所筑长城规模之大,仅次于秦、汉长城。北齐长城主要修建了三段,共修筑了六次,在宁武这是第一次,也是较长、保存较完整的一段。

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公元552年),首先在西北境修筑长城。“冬十月,齐主自晋阳至离石,自黄栌岭起长城,北至社平戍(五寨县),四百余里置三十六戍”。黄栌岭位于北齐南朔州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阳)西北60里,在今离石县境西北,社平戍位于朔州广安郡(今朔州市)西南,在今五寨县境。这条长城实际沿吕梁山脉绵延200公里。修这段长城的意图是为防御稽胡和西魏及以后的北周。后由五寨社平戍到达神池,又由神池折向偏关至老牛湾(总秦戍)。现在从兴县的黄河边经保德、岢岚、五寨荷叶坪,到宁武马仑草原,再经管涔山腹地马仑村、小西沟、坝沟湾,延伸到神池,由神池龙元村一带向北到偏关,这一道北齐长城走向明显,可以完整衔接。其中汾源长城是较为完整的一段。

汾源长城的审美定位和开发价值

从观赏的角度看,这段战国长城在忻州所有长城中算是最壮美的段落。一是墙体的本身漂亮,皆由石块垒成,齐整有致。许多墙体高大完整,雄伟气派,修筑时留下的梅花孔还在,令人惊叹。二是它坐落的环境美,长城修筑在原始次生林的山脊,林海和长城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夏天是绿映长城,秋天是黄伴长城,因华北落叶松一到秋天满山黄叶,陪伴着沧桑的长城,真有“塞下秋来风景异”的感觉。特别是像坝沟湾段,长城周围全是桦、橡、杏等灌木,一到秋天,漫山红叶,长城蜿蜒在五彩缤纷的画中,真让人感叹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三是周边的环境美,坐落长城的山上自然植被好,山上既有长城,又有森林,还有草甸、奇松、怪石,旅游资源丰富,站在山脊可眺望芦芽山、荷叶坪、马仑草原,鸟瞰汾河川和情人谷等管涔山谷,是登山望远的极好去处。特别是距东寨镇仅一公里,距汾河源头仅两公里,伫立于山脊的长城上,熙熙攘攘的东寨镇和汾源景色就在脚底。

由于汾源赵长城的景观壮美,所以它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开发价值。因为它是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赵国长城,不论是赵肃侯修筑长城的其他地段,还是后来赵武灵王在内蒙古一带修筑的长城,都没有宁武东寨这一段壮观,这就具备了旅游开发的条件。它修筑于公元前333年,是我国修筑较早的长城之一。一旦开发,可填补宁武旅游的一个空白。宁武县本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之地,如果开发了汾源长城,标志着迈开了宁武关边塞旅游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