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浅议长城抗战与长城精神

来源:中国长城博物馆
作者:张量 2023-03-26 13:45:00

我国上下两千年所修筑的长城,从军事的角度讲,主要是防御作用。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主要是东西横亘在我国北部农牧交错地带的明代长城。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长城抗战,就在山海关至北平(今北京)的长城沿线。当时,中国军队虽然武器落后,但凭借着长城,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特别是29军大刀队,杀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虽然最终长城还是沦为敌手,但中国军队的抗战精神永存。后来麦新以29军大刀队的英勇杀敌事迹为素材,创作的《大刀进行曲》更是振奋了国人的精神。受长城抗战精神的影响,田汉为电影《英雄儿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则把长城及抗战精神推向高峰。

一、长城的修筑及防御功能

图片

河北省遵化市罗文峪长城 李荣升 摄

“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文献,系指楚、秦、齐、燕、魏、赵等国建于其边界的防御工程而言。汉代人所说的“长城”,则专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修筑的万里长城。秦汉以后的许多朝代都修筑过长城,例如隋代、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明朝等,可以说中国古代上下两千年所修筑长城,纵横有十万余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长城,基本是明代长城,东从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一直蜿蜒起伏向西,经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市、区,横跨我国北部的大部分农牧交错地带,直到甘肃的嘉峪关。迄今,“长城”一词又有广狭二义:广义的长城是针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狭义的长城,则特指中国北方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万里长城。

起初,人们只是把长城看作一道军事防御工程的实体,从南朝刘宋政权时起,“万里长城”已成为保国卫疆将士的借喻,具有了军事上的象征意义。作为一个庞大的国防工程体系,长城是以垣墙为主体,包括了亭障、关隘、兵营、卫所、墩台、烽堠、道路、粮秣武库等诸多军事设施和生活设施,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综合功能并与大量长期驻屯军队相配合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就长城的形制和防御功能而言,长城沿线分布有烽燧、亭障等设施,及情报传递系统和纵深的防御配置。除了烽燧和亭障以外,在长城内外还增加屯戍城等,而且向纵深发展,形成网络。屯戍城是屯驻重兵之所,面积一般较大,有数百米见方。长城经过的交通要冲之处,均设立关隘,严密防守。

明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修筑长城的朝代,而且把长城的修筑技术推向了高峰。明代长城的工程技术、形制和防御功能均达到了我国长城修筑史上的高峰。明长城墙体结构坚固,形制设置灵活多样。作为京畿屏障的北京西北宣府镇长城,因处于蒙古族南下的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就筑有内外两道长城,在内长城上置有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组成的“内三关”。形成以外长城掩护内长城,内长城护卫内三关,内三关拱卫京师的纵深防御体系。明长城重要关口的建置和防御设施非常周全,一般都建有方形和多边形的关城,附筑有瓮城,有的还有罗城与护城河,布防十分严谨。此外,在长城沿线还设立障、堡、敌台、瞭望墩台等设施,构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防卫体系。明长城把军事重镇、关城、隘口等有机地连在一起,使其互为犄角,遥相呼应。这样即使某一地失守,也能滞缓敌军行动,迅速集结兵力,重新组织有效的防御。其构思之巧妙,布局之合理,由此可见一斑。

从今天古长城的遗留情况来看,大体上分布在农牧区的自然分界线上。应该说长城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内,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对于中原农业文明所起到的安定与和平的保障作用,是需要充分肯定的。

二、抵御日本侵略的长城抗战

图片

《长城战斗之我军指挥所》1938年 沙飞 摄 严欣强 供图

1933年爆发的长城抗战以及《义勇军进行曲》的广为传唱,使古老的长城成为一种精神力量象征。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退让政策,使日军很快占领了东三省,并建立了“满洲国”。后来,日军企图向南跨越长城,进军华北。

1932年底,当日本完成对东三省的占领之后,热河、冀东又成为其进攻的目标。热河位于长城以北,地处辽宁、河北和察哈尔三省之间,扼守华北与东北的要冲咽喉之地。于是,日军蠢蠢欲动,开始向长城一线进军。1933年1月初,首先攻占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虽然中国军队也进行了英勇抵抗,但还是未能挡住日军犀利的进攻,山海关失守,日军控制了从东北进入华北平原的主要通道。

热河的首府是承德,2月23日,日军又以两个师团及伪军数万人,以夺取承德为主要目的发起了对热河的进攻。热河省政府主席汤玉麟是个军阀,不但没有做好充分的抵抗准备,而且临阵逃窜,3月4日中午,日军一支一百多人的先头部队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承德。

承德沦陷后,日军以8万兵力和数万伪军马不停蹄地南下,分头向长城冷口至北平间的各隘口推进。当时,驻守长城沿线的中国军队,包括有原属于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原属于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以及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央军,共有13个军约25万人之多。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奋起反抗,展开了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于3月上旬首先在冷口打响,接着扩展到东段的各隘口。日军以飞机、大炮、坦克等现代化的重型武器和装备,向长城一线的各要冲地带发起了猛烈进攻。中国守军在冷口、界岭口、喜峰口、罗文峪、古北口等长城的主要关口,虽武器落后,但凭借着长城,与日军进行了激烈战斗,阻止了日军的进攻。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在29军防守的喜峰口、罗文峪战斗中,29军官兵以有我无敌的大无畏气概,与日军展开了非常激烈的搏斗。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就用平时练就的大刀术,利用晚上手持大刀摸进敌营,与敌人近距离拼死肉搏,使日军的先进武器失去了优势,予日军以大量杀伤。杀得日军闻风丧胆、丢魂落魄,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极大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就连当时的日本报纸都载文哀叹,称这是“六十年未有之侮辱”。后来风靡中华大地的歌曲《大刀进行曲》,虽然是全国抗战后音乐人麦新创作的,但其素材就源于长城抗战时29军大刀队的英雄业绩。

以长城为依托,中国军队经过半个多月的浴 血抗战,最终还是未能阻止日军大规模的立体进攻,到3月底,日军关东军主力越过长城防线,向滦东地区进攻,并猛攻冷口方向,至4月11日,防线终被日军突破。冷口失陷后,冷口两翼的中国守军腹背受敌,被迫后撤。4月20日夜,日军又向古北口南天门发动进攻。中国守军17军所属的3个师轮番上阵抵抗,与日军血战8昼夜,后奉命撤退,南天门失守。

虽然南天门失守了,但在扼守南天门的血战中,中国军人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血战到底、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还是值得褒扬的。有一次日军以大炮轰炸中国守军坚守的一个山头,炮击后组织步兵冲锋,却被愤怒的子弹和手榴弹击退。日军连续几次都未能攻下中国守军的阵地,当最后一次攻上去时,只看到7个勇士的躯体。日军官兵惊叹不已,仅7个战士就击退了他们的多次冲锋,“七勇士”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为抗战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的英雄事迹,可谓感天地、泣鬼神。

从1933年3月上旬到4月底,持续一个多月的长城抗战结束,日军最终越过长城,进入华北,但中国军队长城抗战的业绩与抗战精神永存!

三、长城抗战所体现的抗战精神与长城精神

(一)长城精神

修建于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兄弟民族之间也早已化千年干戈为玉帛。但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举的遗物,仍具有一种特别能震撼人心的历史沧桑感和雄奇、阳刚、悲壮的审美特征。这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它已转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智慧和血汗结晶的万里长城,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人类的骄傲。今天,人们仍能从这厚重纷繁的长城中,去发掘蕴含着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建筑等各个方面产生的积极效应,以及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今天的中国人民正是从长城中,看到只有伟大的民族,才会建造出伟大的长城。我国古代的万里长城,是整个人类建筑史和军事史上的奇迹。我们的先民们,凭借着较为原始的工具,完成了极为艰巨复杂的施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与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应当给予肯定的。

(二)长城抗战精神

长城,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长城,以它的巍巍雄姿和坚强不屈的性格,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力量。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长城抗战,正是抗战精神与长城精神的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在中国冷兵器时代,长城的防御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也不否认,长城在军事上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交战双方的物质基础、力量的对比和官兵装备等,都是很重要的要素。到20世纪30年代时,日本由于很早实行了明治维新,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他们军队的装备也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尽管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甚至还在使用近乎原始的大刀,但是中国军队利用近距离作战的战术,硬是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这是有形长城之外的无形长城——血肉长城。这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是同仇敌忾、浴血抗战中提炼锻铸成的精神象征。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长城抗战进行最激烈的时候,田汉等组织人员到前线采访,但从南方到保定地区时,得知战斗正酣,为了安全起见,没有达到最前线,但长城抗战的英雄壮举已有所闻。当时他正在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主题歌,受长城抗战精神的影响和感染,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就把长城抗战精神糅合了进去。“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当举国上下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时,长城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升华为民族精神和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把《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更加强化了这种精神和意识。

(三)长城抗战精神、长城精神与民族精神

长城抗战精神、长城精神与民族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一脉相承,互相补充。今天,当人们把长城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时,长城又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长城是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力量的象征。这就昭示人们,继往开来,去发扬光大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和艰苦勤奋、坚韧刚毅的民族精神,加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我们今天为长城而高歌,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昔日,中国人民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这支雄壮嘹亮的歌曲,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如今抗战精神与长城精神和意识,正在激励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去筑成中国“新的长城”,再创中华辉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邓小平、习仲勋同志分别为长城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更加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这就是长城抗战精神、长城精神最能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内涵,同时中华民族也不断赋予长城更新的寓意,这就是长城精神、长城魂。

作者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究员

参考书目:

1.《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编写组:人民出版社2015年5 月第一版

2.《中国古代长城》张量著: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大型画册《你所不知道的东方的大墙》张量文、胡宝玉图:解放军出版社201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