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科学有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席建超 2023-01-06 09:26:17

如何结合重点建设省份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以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国家文化公园重点标志性园区为依托,在突出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基础上,推进四大主体功能区的空间落地,推进区域自然和人文资源、文旅产业和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探索建立规范有效的“园区化”经营管理模式,是现实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随着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渐次推进,业界需要正确认识国家文化公园政策导向,科学有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一是正确认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政策导向。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进行解读时表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要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与过去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思路不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新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目标”,聚焦“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新性质”,重点建设具有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以及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不是一般文保单位;“新依托”,是指以“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标识性文物和文化资源为核心支撑;“新管理模式”,强调“公园化管理运营”,不仅是事业属性,更突出多元化运营,成为“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关键;“新属性”,首次承认要充分释放文物和文化资源多价值属性,特别是“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这在过去文物界定中一般少有提及。

二是有效落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程。为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有效落地,以“四大主体功能区”和“五大工程”配套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有效落地,体现了整体谋划可操作性。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实现了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类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的落地。

四大功能区空间的落地客观上构建了以政府、市场主体、社会公众、当地社区等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新型文物和文化保护传承模式。

第一,管控保护区突出更为严格“文物红线保护”,强化了文物和文化部门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主体责任。

第二,主题展示区实现对文物和文化资源全面展示,则需要文化和旅游部门、宣传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

第三,文旅融合区充分释放文物和文化资源流量价值属性,客观上鼓励市场主体参与,以市场化手段推动构建可持续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利用模式。

第四,传统利用区凸显了“社区”在文物和文化保护传承的特殊地位。

与四大功能区对应的是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数字再现工程等五大工程。在实际操作中,结合存在的问题,五大工程各有侧重。

第一,保护传承工程在强化文物“硬”保护基础上,更加突出文化“软”传承。

第二,研究发掘工程在凸显地域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基础上,更侧重国家需求,以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整体建设保护为重点,突出中华文化标识整体打造。

第三,环境配套工程突出了与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在构建新型国家文化保护遗产保护空间上,通过公共服务体系配套,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关怀。

第四,文旅融合工程重在对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一体化开发,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也成为国家文化公园可持续建设保护模式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点。

第五,数字再现工程强调在立足现有国家文化数字平台基础上,强化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整体保护和系统传承创新。

三是不断探索创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体制机制保障。在总体方案中已经初步确立了“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在跨区域统筹协调以及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地方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创造了条件。

下一步,如何结合重点建设省份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以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国家文化公园重点标志性园区为依托,在突出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基础上,推进四大主体功能区的空间落地,推进区域自然和人文资源、文旅产业和城乡发展深度融合发展,特别是探索建立规范有效的“园区化”经营管理模式,是现实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长城组协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