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嘉峪关为什么能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

来源:嘉峪关新闻网
作者:吴晓棠 2022-08-01 16:20:00

2021年8月,甘肃省嘉峪关市委十一届十七次全会明确了嘉峪关市“三地两点”的功能定位。2021年12月,嘉峪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力做好长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化价值发掘,传承弘扬长城历史文化和精神,努力将嘉峪关建成西部地区最具标识度和影响力的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

嘉峪关为什么能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从历史地情角度,嘉峪关至少有十方面自身先决条件和优势:

一、嘉峪关有悠久的长城历史。汉武帝时期,张骞被匈奴长期羁押在黑河、讨赖河流域,他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嘉峪关、酒泉、张掖一带山河阻隔、地势险要的地理价值和亦耕亦牧、易守难攻的军事价值。公元前121年春季,依照张骞策划,霍去病率一万骑士鏖战于嘉峪关以东的草原湿地,荡除匈奴。秋季,汉朝建立“武威酒泉郡”(以军武之威建立的酒泉郡),嘉峪关地域始归中原王朝。

河西走廊归汉以后,当地开始修筑长城。当地汉长城是元鼎年间西汉修筑由令居(今永登县境内)到酒泉,由酒泉列亭障至玉门时期修筑,主要分布在安远沟至黄草营、断山口西北、新城草湖外侧、黑山东侧石关峡一带。扼控过境道路的关城、小钵和寺是最早的酒泉塞。明朝为防御瓦剌部、鞑靼部、察合台后王势力等元蒙及其蒙古后裔势力反扑,修建了西起讨赖河畔、东到鸭绿江畔的万里长城。汉、明河西走廊归中原王朝,修长城防御北方部族侵扰。晋、隋唐、清时期使用、加固长城继续防御。嘉峪关地域长期处于不同部族和势力的争夺中,至今有2000多年的修筑、使用长城历史。

二、嘉峪关是河西锁钥。南北山系夹峙的河西走廊,在嘉峪关地域出现了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等大量天险,使通道狭窄,古人无法绕行。讨赖河流出祁连山,在戈壁上切割出峭壁垂直的峡谷,相当于祁连山北移,黑山是南移的马鬃山余脉,讨赖河峡谷和黑山之间只有十三四公里,在这里设防,建设成本低,戍守效率高。祁连山、大漠戈壁拱护两侧,保障着道路的安全。嘉峪关由此成为西域文明东进和中原文明西出在青藏高原以北、蒙古高原以南一带必经的通道,是千里河西走廊的咽喉,古称河西锁钥。

三、明长城在嘉峪关自成体系。明代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以下简称防线)管辖当地祁连山北坡至新城草湖北之间地带,宽阔纵深百里多,有关堡10余座,墩台70多座,边墙、壕堑数百里,扼守两条道路,多处隘口。明长城总体上的线状延续在嘉峪关表现为片状。以关城为中枢,人工长城梯次分布、层层设防,负责控制道路,封锁河西走廊,拱护肃州南、西、北。

四、山川是大长城。利用地理设防是古人的普遍军事实践。在嘉峪关一带设防,地理集中致使易守难攻。与嘉峪关相似的地理最近也在陕西潼关和中亚的费尔干纳谷地,在嘉峪关建关在河西走廊乃至更大范围具有唯一性。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等天险是防线的母体,也是大长城。

五、防线建筑耗时长。嘉峪关防线自洪武五年(1372)开始修建,历经永乐、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等朝不断修筑,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野麻湾堡筑成,清朝乾隆时期仍在加固。在战争实践中,守军一直在敌人反复入侵处挖沟凿堑、筑墙掘壕,修筑墩台营堡,堵漏弥短,加强防御。防线形成现在的规模至少用了240多年。

六、久历战争。嘉峪关地域自汉元狩年间归中国版图,后又历经凉、回鹘、吐谷浑、西夏、蒙古等政权,多个历史时期处于部族之间的纷争中。15、16世纪,嘉峪关“三面临戎,势甚孤悬”,明军与占据关西七卫的察合台后王势力长期以嘉峪关为界对峙。

七、长城密布,形态丰富。明人利用峡谷、险山、湖沼等天然屏障,因地制宜嵌筑人工长城。嘉峪关防线有天然险、关堡、墩台、墙体、壕堑五类长城,覆盖绵延百里,具体形态有墩台、营堡、边墙、壕墙、远壕、城壕、外壕、山壕、边壕、壕棱、斩崖、崖栅、远墙、水壕、湖沼、险山、峡谷、纵深等近20种长城,长城沿线绝无仅有。

八、蕴含防御智慧。嘉峪关辖域地理复杂,形态丰富的人工长城蕴含因地制宜修建、科学选址、御敌成本低、防守效率高、顺应风水等智慧。在嘉峪关能处处感受到古人利用壕堑、快捷传递烽、使用纵深的聪明才智。

九、防线区域遍布文化遗产。嘉峪关全境是明代长城防线,遍布各种形态长城。辖域内还有古道、新城墓群、黑山岩刻等文化遗产,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富矿区,聚合发展潜力巨大。

十、嘉峪关是中国长城代表。无论是“中外巨防”还是“天下第一雄关”,都是嘉峪关响亮的名片。1961年3月,嘉峪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2007年,关城文物景区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嘉峪关市也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2019中国最美县域、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来嘉峪关旅游观光、研学体验,嘉峪关已经走向世界。

嘉峪关南靠祁连,北倚黑山,脚踏讨赖,臂掖草湖,俯视走廊,居高临下,长城奇巧,封锁严密,御敌百年,岿然不动。因为位置冲要、建设周期长、长城形态丰富、纵深广阔、久历战争,以关城为代表的嘉峪关防线是世界上冷兵器时代最重要、最经典的长城防御体系。再加上有新兴现代化城市优越的生活、交通条件作保障,嘉峪关市有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得天独厚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嘉峪关市修长城、设景区、缮关城,发展旅游,旅游业现已成为支柱产业,城市已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现在嘉峪关市是全国唯一以长城为龙头发展旅游的地级城市,有多年发展旅游的经验积累。把握地情,突出特质,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势在必行,发展长城旅游迫在眉睫。为加强和完善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建设,笔者从文化软实力方面提出五点建议:

一、用长城防线统领嘉峪关全境的旅游开发。把讨赖河峡谷、黑山、新城草湖以自然长城身份统一规划,一体开发。开拓景区至全市辖域,丝绸古道加盟进来,把长城防线上的资源都作为景点,把关城游升级为长城游,把景区游拓展为全域游,把特色文化做强做大,实现全域旅游。形成关城景区、钵和寺景区、讨赖河景区、黑山景区、文殊景区。建成景城一体,再现山川地理襄助边防的盛大景观。

二、全面开发长城,展示防御智慧。全面开放辖域现存营堡、墩台、边墙、壕堑、天然险等20种近百处长城,尽可能恢复消失的墩台、营堡、壕堑。充分挖掘展示长城倚凭山川地理、因地制宜修建、墩堡相互应援、快捷传递烽、使用纵深等智慧。进一步满足游客游览自然长城、欣赏人工长城、实地听战争故事、感受防御智慧的需求,让游客充分享受长城文化大餐。

三、讲好嘉峪关故事。挖掘“张骞受阻呼蚕水”“霍去病鏖战马莲滩”“刘细君出嫁乌孙途经当地”“玄奘过嘉峪关”“嘉靖皇帝的三道圣旨”“林则徐过嘉峪关”“左宗棠舁榇出关”等故事,把历史和名人植入旅游,以导游讲解、实地游览、博物馆还原、展板介绍、光影数字等形式面向游客和媒体宣传,彰显嘉峪关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四、使用古代地名和长城名称。明代长城名称和地名蕴含地情信息,反映历史变迁。通过恢复使用明代长城名称和地名,包装城市公园、道路、街道、市场、社区等命名,凸显长城文化和悠久历史,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更具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五、建议以张骞为嘉峪关城市品牌和形象。城市品牌、城市形象一直是城市发展的抓手。嘉峪关历史悠久,位置冲要,长期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很多中外名人路过嘉峪关。张骞对汉朝打败匈奴、开疆拓土作用之巨,曾经两次出使西域,多次路过嘉峪关地域。张骞是嘉峪关周边地域独特价值的发现者,是河西走廊归中国版图的策划者,是人类矢志不渝履行职责品格和精神的杰出代表。

复制长城街景,建筑外观使用长城造型,保护戈壁,实行长城长制,在学校开设长城课,在社区设长城讲堂,导游词历史知识化等工作也会推进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建设。

把嘉峪关打造成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符合市情、史情,是有现实意义的。嘉峪关市因为拥有独一无二的中外巨防、丝路古道、地下画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具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前景的城市,立足“三地两点”功能定位,深挖文化聚合效应潜力,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西部明星城,嘉峪关市一定会发展成为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世界文化和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