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沿线是民族交融的文化带,也是一条特殊的经济带,不管是沿线已脱贫的41个国家级贫困县,还是非贫困县,沿线村庄都是这些县区较为贫困的地方。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实施,以长城文化经济带为专题的系统研究,对加快实现我国北方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战略、长城国家文化工程,防止返贫、巩固脱贫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长城文化经济带建设研究》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为学者们研究以及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新视角、新思考体现在:
建构了县域巩固脱贫成果新模式。长城沿线脱贫县市较多,脱贫后,如何有效的发展经济,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激发内生经济,是沿线各县区值得思考的课题。《长城文化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关于临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与扶贫及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到临洮县后发优势是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没有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借助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适时推进自然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融合开发,培育龙头企业,延展产业链条,强化产业支撑,带动农村、农业、农民发展,无疑对长城沿线同类型县域经济的发展,既是一种经济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更是促进文化旅游和其他产业整体发展,做到了经济外延和文化内涵全面增长。对于巩固长城沿线扶贫脱贫成果,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经济发展模式。
促生了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新生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十四五”规划中的国家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首要的是经济协同,产业各要素的合理化配置。《长城文化经济带建设研究》中首次提出,构建京津冀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长城特别是北京周边以及京津冀地区的长城,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符号。打造京津冀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搭建了该区域省市县各级联系的平台,建立了保护和利用协同机制,强化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密切了各县区产业要素的联系,创新了旅游模式和生态,避免了低层次、碎片化、无序的开发,为长城沿线所有的村镇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机会,使得旅游资源要素,在区域内得到有序配置,对京津冀区域内自然和文化资源做到了合理利用。京津冀长城文化遗产廊道构建设想,促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新生态形成。
推进了区域文化旅游深度新融合。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长城沿线各区域,尤其是内陆的各个县域,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无疑是历史赐予这些县域的宝贵财富,是独特的产业资源。怎样围绕资源禀赋,深入推进产业融合是沿线各县域需要思考的。《长城文化经济带建设研究》提到,山丹县产业的发展务必将路易·艾黎独特的红色文化与长城文化有机结合,做出做好文化呈现,将长城文化同旅游市场的社会需求相对接,通过创意产品的开发,赋予长城文化资源的发展活力,充分运用数字化等新颖的体验方式和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做好山丹县军马文化、古游牧文化同长城文化资源的统筹融合,将上述资源统一融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体系中。山丹县文旅融合模式,对于沿线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产业发展新活力,是一个新参考。
《长城文化经济带建设研究》为国家长城沿线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和思考,这些专业的系统的研究成果及理论实践,无疑将促进长城沿线这一特殊线性区域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无疑对长城沿线各地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简介:王玉扩,教授,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