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赵泰安:手绘地图再现青海明长城雄姿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2022-02-25 17:29:34

赵泰安用手绘青海明长城的方式,表达着思乡之情。 受访者供图

依山就势,蜿蜒逶迤的青海明长城。陈荣 供图

赵泰安手绘《明万里长城青海核心段鸟瞰图》(局部)。 受访者供图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修筑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对社会影响最深广的古代建筑工程。

古往今来,有不少画家挥毫泼墨,将大气磅礴、气吞山河的长城呈现于纸上,观之令人心生敬意。

青海也有长城。2009年,国家测绘局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我国明长城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青海境内的明长城为363千米,是长城海拔最高的一段。可是多年来,少见有人专门将青海明长城呈现在绘画作品中。

经过近一年的搜集、整理和绘制,2021年9月,青海小伙赵泰安以手绘鸟瞰图的形式,完成了一幅立体展现青海明长城雄姿的电脑手绘图。图中,青海明长城宛如一弯新月、一把弯刀、一张巨弓守护着河湟。

边墙往事

公元1368年,盛极一时的元王朝覆灭,新生的大明王朝建立。“唐失河湟,西边一有不顺,则警及京都。”(北宋官员穆衍语)的警语时刻提醒新生明王朝河湟地区的重要性。

河湟地区犹如一个巨大的榫卯构件,紧紧连接着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域以及河西走廊。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河湟地区成为历代中央王朝苦心经营的军事重地和经济文化交流地。

公元1370年,随着明朝大将徐达和邓愈率军进入青海,青海各地逐渐被纳入明王朝的版图。其时,虽然蒙古族统治者放弃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但仍占据大漠南北地区,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政治军事威胁。为了阻止蒙古势力南下,明朝开始在北方边塞屯军设防。修筑明长城就是当时最重要的防御措施之一。

据《秦边纪略》记载,明朝中叶以后,游牧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一带的蒙古族俺达部南下,于明朝嘉靖年间进入环湖地区,时常骚扰西宁卫。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明朝开始在河湟地区修建长城,防御环湖蒙古部族的侵扰。这一修就是五十多年。

当时,生活在青海的多个民族的群众是如何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修筑长城的,如今已很难知悉。但从青海省出土的一些明长城遗迹中,仍可以管窥一豹。

2008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明代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在贵德峡内的一面石壁上发现了一处明代修筑长城墨书题记遗存。因为年代久远,风雨侵蚀,石壁上的墨书题记早已漫漶不清,但考古工作者还是从那些残存的文字中解读出了很多历史信息,当时西宁卫及其周边的多个民族的群众都参与了青海明长城的修筑,与很多地方由国家出资修建长城不同,他们“不支粮草”,自行解决衣食住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耗时五十多年以分段修筑的方式完成了青海明长城的工事。

起初修建的青海明长城是何等巍峨,如今已无缘得见。但从现存青海明长城的遗迹依然可以看出青海明长城恢宏的气势。

现存的青海明长城主要分布在今天海东市乐都区、平安区、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以及西宁市湟中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源县,门源回族自治县,贵德县等12个县(区)。这段长约363千米的青海明长城东端从甘青接壤处的乐都芦花乡转化湾村开始,经冰沟向西北延伸,与互助县松花顶相接;从互助向西南沿五峰山山险与大通县西坡长城相接;横贯大通向西通过娘娘山险与湟中区相接;湟中区从香林口开始,南北向弧形延伸至拉脊山,共同构成了对西宁的拱形防御体系。

在赵泰安的《明万里长城青海核心段鸟瞰图》中,宛如新月又似一把弯刀的弧形长城一目了然,让人震撼。河湟地区特别是西宁地区被明长城揽在怀中,安居一隅。

明长城是乡愁的寄托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在赵泰安心中,明长城是他心中一缕挥之不去的乡愁,绘制青海明长城就是他乡愁的寄托。

现居成都的赵泰安是一名资深的历史地理爱好者,他擅于用地图,尤其是手绘地图讲述各地的地理风物和历史事件,有手绘地图作品《川藏南线手绘长图》《四姑娘山观山地图》等,编著出版《地图上的故事》一书,曾参与编制过多本大型地图集和地理文化类图书。

1988年,赵泰安出生在西宁,和很多少年一样,赵泰安年少时一心想着去外面闯世界。如今,他定居成都,思乡之情却每每溢满心间,于是他开始用手绘地图的方式了解青海,了解故乡。

2020年11月26日,一则关于青海的新闻闯入了赵泰安的视线: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一批共计83段(处)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位于青海省境内的“明长城大通县段”入选其中。因为思乡,赵泰安曾读过一些青海地方文史著作,但也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青海河湟流域有防御“海寇”的残存“边墙”,却不知道这些土墙竟是中国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带着疑问和兴趣,赵泰安查阅了许多与青海明长城有关的史志及论文,随着了解深入,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了一幅环绕明代西宁卫城的长达363千米的青海明长城主线地图。在全国很多地区开始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当下,赵泰安希望故乡的明长城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赵泰安想,如果有一张可以让大众直观了解青海明长城的地图,对宣传青海明长城无疑是一件好事,这也是他身为游子对故乡的回报。

有了想法就要实施,于是赵泰安开始系统了解青海明长城。他细细研究《西宁府新志》中的舆图,认真比对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分册》标绘出的大通县境内的长城。《青海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成了赵泰安的床头书,他时时翻阅,了解青海明长城的烽燧、壕堑、堡寨的详情……

回乡探亲,赵泰安也没有停下了解青海明长城的脚步,他走访了许多青海明长城的遗址,只为给明长城青海段绘制一张足够大且清晰明了的手绘地图。

手绘鸟瞰地图直观展示青海明长城风采

最早的地图都是手工绘制,古代的手绘地图兼具历史性和艺术性,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现代意义上的手绘地图将重点放在了艺术层面,力图通过更具人文内涵与亲和力的空间表现手法,在立体视角中呈现出特定地点独有的文化魅力和个性色彩。

在绘制地图之前,要对所绘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所绘内容了如指掌。湟水流域最大的盆地——西宁盆地三面环山,南侧是主脊海拔4000米左右的拉脊山,西南方向是著名的日月山,西北一侧的大通山脉向东南方向深入大通河流域核心,北方又有海拔4000米左右的达坂山脉向东延伸,直到平安盆地与乐都盆地之间的大峡为止。

青海明长城蜿蜒于高山平川,或倚仗山势地形蜿蜒而行,或在山脊低缓处修筑墙体、壕堑以确保安全无虞,或在交通要道处修建古堡、闇门,派重兵把守提高防御能力,以达到拱卫西宁卫的目的,青海明长城每一处设计都充分显示了青海先民的智慧。

将青海明长城这样庞大且立体的战略防御建筑群反映在平面地图上,还要说明湟水谷地的战略纵深与明长城防御体系的立体关系,这很不容易。因此,经过再三思考后,赵泰安决定以手绘鸟瞰图的形式,力求完整、立体地展现青海明长城的雄姿。

赵泰安之所以放弃绘制平面地图,改绘立体鸟瞰图,是因为青海明长城是充分利用高大山脊、峡口、河流与黄土梁而修建的,其间不乏壕堑、斩山墙、峡榨、山险墙等特殊模式的长城补充元素。如果采用平面地图绘制抽象符号,就很难反映出青海长城的真实样貌。而且,要清晰直观地描绘长城防御线、烽燧线、卫城堡寨与地形分布特点之间的关系,鸟瞰地图最为合适。

手绘鸟瞰地图能更加适宜地表现青海明长城的全局与丰富细节。再加上显眼的标注与色彩的组合搭配,可以更加明晰地展示青海明长城的走向,更加直观地反映明长城与河湟谷地山脉水系的关系,让更多的人认识青海明长城,读懂青海明长城。

看地图,知青海明长城

在分析了青海明长城的走向特点与主线长城的分布规律之后,赵泰安发现青海明长城的主线在地图上大致呈现“C”字形态,其几何中心为西宁。了解了青海明长城的这一特点后,赵泰安开始了绘制工作。他以准备好的三维鸟瞰视图为基础,依次绘制山脉、河流、湖泊和森林植被线稿,力求准确、概括和特色鲜明。绘制好这些后,赵泰安又选取了需要重点表现的山峰进行夸张处理,这样可以更加突出表现西宁盆地高山环绕的地形特质,并对希望重点表达的森林、峡谷区域加以强化。

有了地貌地形,赵泰安开始绘制现存长城的墙体、堑壕、关隘和敌台。据悉,青海明长城遗址存有敌台10座、烽火台116座、关4座、堡46座、相关遗存5处,这些遗存都是赵泰安要绘制的青海明长城地图上的重点。由于这些建筑物的原貌大多未能保存至今,所以赵泰安参考了遗存的明长城建筑形制的特征加以绘制,最后再根据史料记载确定并绘制烽火台和周边城堡。为了丰富画面与历史内涵,赵泰安又补充绘制了河湟地区一些现存的建筑和古遗址。

细看赵泰安绘制的《明万里长城青海核心段鸟瞰图》,能看到他满满的用心。蔚蓝的青海湖让观者一看便知地图所讲述的是青海往事,青海明长城虎踞龙盘于高山河涧,控弦环湖地区。一座座城堡、一座座闇门分布在明长城沿线及关道要冲,守护着河湟地区的安全。城墙上一面面明代军旗,清晰地展现明长城青海核心段的具体走向……

看地图,知青海明长城。《明万里长城青海核心段鸟瞰图》宛如青海明长城的一张风采照,将青海明长城的魅力一一呈现。这幅图上,同时也缀满了赵泰安的绵绵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