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1457)明朝名将。字廷益,号节庵。先世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人,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永乐十九年(1421)中进士。宣德初年,授为御史。宣宗亲征叛藩汉王朱高煦,于谦从征有功。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山西、河南巡抚。于谦轻骑简从遍访边民。正统二年(1437),为加强山西边备,奏请专设大同巡抚,以便及时掌握长城一带边防情况。与宦官王振保守主张相异,遭诬劾,并被捕下狱。由于阉党慑于公论,被释放,恢复原职。正统十三年任左侍郞。蒙古瓦刺军屡入长城袭扰,于谦奏请严把边关。十四年,瓦刺军大举攻明,于谦力谏英宗朱祁镇亲征,无效。留理部事。土木堡之战,明军覆没,英宗被俘。瓦刺军欲长趋直取京师。情势十分危急,皇太后和留守京城的郕王朱祁钰急召群臣议战守之计,侍讲徐珵提出迁都金陵,以避灾难。于谦则力主抗战,他厉声道:“京师乃天下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建议速召勤王兵入卫,被采纳。皇太后命郕王监国,廷臣请求惩治王振党族,并当殿捶死太监马顺等,一时朝中大乱,郕王起身欲走,于谦排众直前,请郕王宣布马顺等当死勿论,群情乃定。于谦等大臣忧国家无主,请太后立郕王为帝。朱祁钰即帝位后,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指挥京师守御。于谦悉心部署,调集河南、山东等地兵入援,荐拔得力将领镇守古北口、居庸关、紫荆关,加固城垣,增补关隘。同时,调整“三大营”主将,赶制兵器,筹措军粮,缉拿奸细,激励军民誓死守城。十月一日,瓦刺军首领也先分兵三路,向古北口、居庸关、紫荆关方向进逼。于谦将22万主力列阵九门之外,亲临督阵德胜门。也先以送驾议和为名,诈诱于谦开城,遭到拒绝。也先气急败坏,下令攻击。于谦命城上发射火器,城下主力出击,在军民一致的打击下,瓦刺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带着英宗亲往紫荆关逃去。京师保卫战胜利后,于谦以部措有方,击退强敌加少保,总督军务。他居安思危,修缮城堡,增兵镇守,加强真定、保定、涿州、永平、宣府、大同、居庸关、山海关多处的防务。坚持以战求和,迫使也先于景泰元年(1450),释放英宗回朝。次年,于谦针对京军各营互不统辖、号令不一,“临期调发,兵将不相习”的弊端,实行大胆改革,从“三大营”中挑选15万精锐京军分编为10营进行团练,使京营军制为之一新、团辖营制从此开始执行。三年,督修龙门(今河北赤城东)、独石 (今赤城北)、马营等8城,遣将据守,确保北边安宁。大兴屯田,且耕且守,既减轻边民负担,又节省军饷,边患内乱得以暂安。
八年。英宗复位,于谦遭石亨、徐有贞等人的诬陷,被杀。终年60 岁。成化初,沉冤昭雪。弘治二年,赠太傅,谥号肃愍。其墓处赐建祠堂,题为“旌功”。万历中改谥号忠肃。有《于忠肃公集》。
(选自《长城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