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古诗意境中的丝路美景

来源:人民网
作者: 2020-11-05 14:18:05

丝绸之路对很多人来说,是与那些荡气回肠的古诗尤其是边塞诗连在一起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边塞诗呈现出的激情与浪漫,在那无垠的沙漠,浩瀚的戈壁,险阻的山脉,雄奇的边关,以及想象中的阵阵驼铃,悠悠羌笛,仿佛让我们又一次穿越时空,置身于辚辚商队去往大漠远方……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息息相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丝绸之路也是一条诗歌之路。

三关口:奇绝之景军事关隘

“鸟雀知天雪,群飞复群鸣。原田无余粟,日暮满空城。达士忧世务,鄙夫年征程。晨过弹筝峡,马足凌兢行。双壁隐灵曜,莫能知晦明。皑皑坚冰白,漫漫阴云平。始信古人言,苦节不可贞。”

这是唐代诗人储光羲在《使过弹筝峡》诗中写到的弹筝峡。弹筝峡就是固原的三关口。诗中描述的正是三关口风景的奇绝。

三关口位于原州区东南60公里处,古名弹筝峡,又名金佛峡,俗称三关口。为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唐代以后,更是长安西过平凉北出塞外以及通往河西走廊之交通要道。

三关口是哪三关之口呢?《民国县志》记载三关口实际上是六盘山、瓦亭、制胜,还有一说瓦亭、制胜、陇山三关之口,由此看来,这三关口所当之关就多于三个了。

奇绝美景与行路艰险共存

从三关口至瓦亭,这10公里叫弹筝峡。据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中说:“泾水经都卢山,山路之内常有如弹筝之声,行者闻之歌舞而去。”这不由得让我们多了一丝唯美的遐想:蜿蜒东去的泾水流至三关口处,清风吹来,其声如弹古筝般轻幽荡远,韵味深长,清越可闻。风景虽然奇绝美好,但历史上的三关口,也因道路狭窄、崎岖,夏季河水汹涌奔流,冬季结冰路滑,人车难行,让行走在这条古道上的商旅倍感艰难。

从吴大澂《三关口修路碑记》碑文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三关口“峭壁夹流,石迳奇险,是驿传必经之地”,而此路,“夏秋雨潦,奔吼汹涌,冬春冰凌凝沱,车骑往往冲涧倾陷,行者苦之”。魏光焘率多名部下,花费3个月,经过服役人员和勇丁共四五万人,“凿隘就广,改高及平”,拓宽、修平三关口道路,为行人造福。

清朝时期,三关口曾历经过重修。这在清魏光焘《增修三关口车路记》和吴大澂《三关口修路碑记》说得很清楚:魏光焘当年修筑了从安国镇到瓦亭间的道路。到三关口时,峡谷很窄,不利行人通往,就把原来的“坡南旧通小道”“巡北傍南,辟峡垠,展砌为路,剔祛沙砾,掏浚及底。甃石胶灰,层垒坚筑,除成康庄”,亦即拓宽了丝绸之路。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段路就是古丝绸之路。

据佘贵孝先生在《固原三关口考察记》一文中记述:听当地老人说,古时的三关口是一条很窄的峡谷,水流湍急,河水往往淹没路面(河道比路面略低),行人无法通行,于是就在关帝庙后面的南山坡辟山筑路,供东来西往的行人通行。可见,旧时的三关口道路行走困难。

石碑与摩崖石刻

在三关口,夺人眼球的还有那些自历史深处留下的石碑和摩崖石刻。

如今,由瓦亭峡沿泾水往三关口而行,公路两旁双峰对峙,泾水中流,山势崎岖,峭壁迂回,峰回路转;碧绿高耸的山峦,与公路旁蜿蜒的水流相映衬。高耸入云的山石形成的峭壁,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转过高耸的山坳形成的“S”弯道,视野突然开阔,柏油路宽阔平坦,可看到泾河一线上方的崖壁上那些古人留下的石刻。

据清《宣统固原州志·三关口摩崖碑》记有7处,有“峭壁奔流”“山水清音”“泾汭分流”“控扼陇东”“山光水韵”“山明水秀”“萧关锁钥”等,经过我们仔细辨认,可清晰看到的有3处:“山水清音”“峭壁奔流”和“山光水韵”。其余因百余年来自然风雨侵蚀、冲刷而被毁坏。这些摩崖壁刻题字,既是对三关口雄险奇绝的历史认同,也是对三关口、瓦亭一线自然风光的写照。

清代庆、泾、平、固观察使魏光焘在驻固期间,率兵拓宽了平凉安国镇到瓦亭间的峡谷道路,魏光焘撰写了《增修三关口车路记》,碑文一块。督学使者吴大澂也写了《三关口修路碑记》,碑文4块,共5块石碑,立在关帝庙对面河堤上,上世纪70年代被固原县文管所收藏,现存固原博物馆。正是这些石碑,才让我们对三关口的历史面貌,看的如此清晰。

萧关到底在哪里?

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王维、岑参、卢纶等都写过很多歌颂萧关的诗作,正是唐朝的大诗人们使今天的萧关、萧关古道辉映在辉煌的唐诗所呈现给我们的历史画卷中,让萧关、萧关古道继秦汉之后又一次名扬千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

说起萧关,人们自然会想到王维的这首著名的边塞诗。而在王昌龄的诗中,萧关道是这样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诗中可以看出,萧关道上的关隘是一个接一个。所以,诗人感叹这萧关道真是“出塞复入塞”,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当时萧关金秋胜景的美丽画卷。

萧关是历史著名关隘,为秦汉时期四大名关之一,它在“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四关之中称为“关中”。如今,去寻找萧关,已不是件容易的事。萧关似乎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关隘,而是一个称谓或地址。历史上,有人把萧关定义为城址,有人把萧关视为可以扼控一地的峡谷通道。

萧关到底在哪里呢?有很多种说法。萧关的具体位置古来并不确定。不论是历史记载还是考之遗址,萧关都是不定的。从现在的区域看,原州区、西吉、彭阳、同心和海原等5个县区,都有萧关旧址的记载。

今天,我们不必把萧关确定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肯定地说,从三关口向北,全是峡谷通道,这都可以称之为古萧关。这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笔下长满黄芦草的萧关古道。萧,是白色的草;萧关,则是一个军事的概念。历史上,萧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萧关作为军事关隘,其历史也很悠久。

如今,在三关口向北行至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萧关”旧址(也称“驿藏关”),可以看到由固原市政府修建的萧关遗址文化园。园内有汉阙门两座、碑亭、望夫亭、秦楼、萧关文化墙、萧关怀古石雕等。据介绍,以往,在“萧关”遗址仅有一座石碑,瓦亭古城堡虽城墙仍在,但里面有70余户住户,早已没有古代驿站的痕迹。

丝绸之路对很多人来说,是与那些荡气回肠的古诗尤其是边塞诗连在一起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边塞诗呈现出的激情与浪漫,在那无垠的沙漠,浩瀚的戈壁,险阻的山脉,雄奇的边关,以及想象中的阵阵驼铃,悠悠羌笛,仿佛让我们又一次穿越时空,置身于辚辚商队去往大漠远方……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息息相通,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丝绸之路也是一条诗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