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让北京八达岭长城名扬海内外。少为人知的是,这一名句所称的“长城”,实为宁夏境内的战国秦长城。
80多年前,中央红军翻越“胜利山”六盘山后,沿着战国秦长城行军,毛泽东有感而发写就《清平乐·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从此广为传颂。
战国秦长城只是宁夏境内长城的一部分。宁夏古为边陲之地,尤其在明代,九边重镇,宁夏占其二(宁夏镇、固原镇)。目前,宁夏境内共有战国、隋、明等长城约1507公里,其中可见墙体506公里。与包砖的八达岭长城不同,宁夏境内的长城绝大多数为土夯长城。
正是这些其貌不扬的土长城为守护中原腹地安定作出过巨大贡献。如今,它们不仅成为宁夏的地理名片,更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的不竭源泉。
土长城不简单
长城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境内的长城自北向南共有三段。北段的长城最长,保存相对较好,主要为明代修筑或翻建。该段长城呈“几”字形,在甘宁交界处,从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南长滩村入宁,沿黄河—贺兰山—黄河曲折行进。
宁夏中部的长城筑于明代,被称为固原内边,大致自西向东贯穿宁夏,主要对固原镇形成战略缓冲作用,保存相对较差。
宁夏南部的长城位于六盘山北侧,大体呈东西走向,据考证为距今2200多年的战国秦长城,因时代久远破坏严重,但遗迹明显。
宁夏境内长城的特点之一便是沿黄河修筑,如今在黄河宁夏段两岸仍能看到大量长城遗址。这些长城大多为明代修筑。宁夏镇沿黄河两岸修筑长城,并在长城沿线修建城堡、烽燧等,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宁夏土长城还蕴含了古代“高科技”。在中国大地上,目前还有长城遗存2.1万多公里。在古代,修筑长城是一项浩大的国家工程,大多是“就地取材、因材施用”。因此,宁夏境内的长城绝大多数为土长城。据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周兴华考证,宁夏境内长城主要依托地势就地取材,有土夯、片石干垒、石块垒砌、削山为墙、包砖加固等10多种修筑方法。
屹立千百年的土长城在古代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产品”,并被现代人称为“会呼吸的墙”。宁夏中卫市姚滩段土长城全长1.5公里,有2个敌台和2个烽火台,在长城南北两侧各有一城,当地人称“买卖城”,可谓国宝级文物,但修缮这段土长城并非易事。东北矿业集团辽宁有色基础工程公司文物保护工程处副处长于侠说:“我们用9个月时间做了65组实验,才还原了这段土长城的夯土配方和夯筑方法,现在我们做出的模块能在长时间模拟暴雨环境下安然无恙。”
了解长城的夯土配方是与古人“对话”。古代修筑土长城所用的土要经过人工敲打、过筛,必要时还需炒土,所用的石灰也需要经过特殊处理。看似浑然一体的土长城实则是由一层层的夯层垒起来的。古代修筑长城,仅是夯筑工具就分为单人小夯、单人大夯,以及12人的大夯、24人用的硪等,如固原市西吉县曾在坍塌的长城墙体中发现了数十斤重的石夯。
“古人每个夯窝要夯20多下,并且要做到夯夯相接、行行相接。他们还会就地取材,在夯层里添加石子、芨芨草等,以增加墙体的强度。”于侠说。
土长城守卫着什么
“我国修筑长城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长城作为浩大的防御工事,正说明中华民族一直心存不想打仗、期盼和平的愿望。”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
那么,耗费大量物力财力修筑的宁夏土长城守护着什么?
答案是:银川平原、关中平原,还有古代的战略物资——池盐。
其一是固守膏腴之地。宁夏北部的长城总体呈“几”字形,从西、北、东三面将银川平原“捂”得严严实实。这段长城最主要的职责是守卫银川平原的引黄古灌区。
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开发与长城有着紧密关系。秦朝时,宁夏境内增设富平县,并在黄河东岸“因河为塞”,修建军事堡垒,开启了银川平原的引黄灌溉。此后的2200多年,银川平原的水利事业在曲折中前进,成为我国四大古灌区之一。
如今,由宁夏引黄古灌区发展而来的宁夏引黄灌区总灌溉面积828万亩,灌区内干渠25条、总长2454公里(超过100年的渠道有14条,总长1292公里,灌溉面积544万亩)。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入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而宁夏中部和南部的固原内边、战国秦长城,则守卫了关中平原。
宁夏南部的战国秦长城位于六盘山以北,依山势、河流而建。在明代,该段长城还被重新加固。宁夏长城爱好者佘贵孝说:“有实物证明该段长城在明代时被重新加固,用于护卫明代固原镇治所,即现在的固原市。”
六盘山脉横亘于关中平原西北,为其西北屏障。位于六盘山东南部的萧关则是关中平原的北大门。宁夏境内的战国秦长城、固原内边则是萧关向北的延伸。如果突破这两道防线,关中平原唇亡齿寒,这对于定都西安的封建王朝而言甚至有亡国之危。
其二是守卫池盐之利。“山城展转望萌城,灯火如流逼汉星……”明代诗人蒲彦徽《萌城夜坐》中的“萌城”,古时为驿站,现位于吴忠市盐池县惠安堡镇萌城村一带。一个村庄在古代为何如此繁华?答案是:池盐。
盐在古代是贵比黄金的战略物资。早在战国时期,便有盐池县境内产盐的记载。此后,各朝各代均对盐池县的池盐高度重视,并在此设立盐官。尤其在明代,池盐还成了重要的军费来源。
明朝有多重视池盐?明代历任三边总督的朝廷大员,都要在花马池城(今盐池县)一线加大兵力,修筑长城。明嘉靖十九年后,西北防御压力加大,花马池城在秋防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兵部要求驻节今固原市的陕西三边总督(辖甘肃、宁夏、延绥三镇)每年秋天亲往花马池调度指挥,并秋驻花马池城。“防护盐池,以通盐利”,显得十分重要。
盐池县所产池盐对陕甘宁边区经济曾作出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38年到1943年,从盐池运出的食盐约有1236.3万驮,合12.5亿公斤。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苏区国营企业中最大最重要的是宁夏边境长城上的盐池的制盐工业和永平、延长的油井……盐池的盐是中国最好的,所产的盐白色如晶,产量很大。
塑造坚韧不拔的宁夏精神
经历千百年风雨侵蚀,宁夏境内部分土长城损坏严重,有的甚至已经消失不见。但这些残存的土长城不仅成为宁夏的靓丽名片,更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的不竭源泉。
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质源于历史、基于现实、引领未来。古时,宁夏的开发几乎伴随长城的修筑。1935年10月,红军翻越六盘山,长征胜利在望,毛泽东沿战国秦长城行军时写就《清平乐·六盘山》,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让长城精神与长征精神融为一体。“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由此而来。
脱贫攻坚是宁夏当下的首要工作。作为宁夏精神的发源地,西海固9县区中几乎均有长城分布。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西海固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把这块曾经被联合国称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逐渐变为西北绿岛。2020年,西海固将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长城是宝贵的文化资源,长城与长征在宁夏“会合”,更让宁夏土长城价值非凡。宁夏部分县区积极作为,发掘长城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让饱受岁月侵蚀的长城遗址焕发新的生机,盐池县便是其中之一。
盐池县境内有隋、明长城4道,全长259公里,古城堡23座,盐池县的长城关是明长城千百雄关中唯一一个以长城命名的关隘。盐池县委书记滑志敏说,在采取长城围栏、设立长城保护标志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同时,盐池县将长城文化资源纳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动长城观光游、长城研学游等新业态发展,特别是依托长城关,建成了目前宁夏唯一的长城文化主题博物馆。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亦是每个人的文化遗产。过去,守卫长城的士兵需捡狼粪生狼烟,这项工作既危险又辛苦,宁夏部分群众至今仍将没本事的人称为“捡狼粪的”。而如今,历经战火的长城被周边群众所珍视。吴忠市同心县下马关镇长城保护员贺文希说:“村民保护长城的意识日益增强,基本没人破坏长城,镇上和村里有时还会帮忙清理长城上的垃圾。长城是祖先留下来的财富,一定要把它好好地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