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被“拦腰挖断”的明长城,为什么看起来像小土堆?

来源:央视网
作者:记者 杜安琪 2023-09-13 14:50:00

近日,明代三十二长城遭“拦腰挖断”事件引发关注。为避免绕路,两名施工者驾驶挖掘机将古长城原有豁口开挖成一个大缺口,目前二人已被刑拘。

为什么明长城看起来却像“夯土堆子”呢?

中国长城保护研究中心张兵峰所长表示,古长城修复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在文物没有出现危险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去干预,即使修复也要保证文物的历史原貌。长城这个文物需要大家共同维护,要多了解长城知识,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新闻+》记者:为什么有些古长城看起来像普通小土堆?

张兵峰:古长城修复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是“最小干预原则”,就是在文物没有出现危险的情况下,我们不会随便动它。如果古长城的结构稳定,即使是上面的敌楼塌了一半,也不会重新修起来。只有文物出现了险情,比如基础不稳固,或者结构出现开裂,才会采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加固。这是文物行业里文物修复的最基本原则。

第二是“真实性原则”,即修复后要保证文物的历史原貌。比如,明长城经历了几百年变成目前这种状态,虽然可能只剩一个土坡,但也是对当年战场的见证,修复会破坏那种历史风貌和历史沧桑感。如果把所有的长城都修得很完整,那就不是文物了,也不是长城了,可能只是新修的一堵墙。

我们看到的“夯土堆子”长城,其实是在最小干预原则下维修过的样子。根据2006—2012年长城资源调查结果,51.2%的长城都处于保存现状差或者已消失的状况,墙基、主体仅留地面痕迹,墙体遗址濒临消失或者已经消失,它们的历史原貌就是像“小土堆”。一部分长城被修复成八达岭长城这样比较宏伟的景观,是因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文物保护理念不同。但是现在,无论国际上还是国内,都主张对文物少干预,保证其真实性。

《新闻+》记者:如何辨认保存现状差的古长城?

张兵峰:区分长城最关键的方法是看标志说明。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布的《长城“四有”工作指导意见》,长城两边沿线必须有保护标识,包括保护标志牌、保护界桩和保护说明牌等,尤其是位于交通道路、居民聚集区等人员活动密集区域的长城。

但是,这些长城标志措施有没有落实到位,我们很难知道。因为长城属于国家登记管理,由各省承担属地管理责任。每个省、每段长城的情况也不一样,有些地方会把土长城整个围起来,但是有些山里的长城只能隔一段距离放置一个标志桩,在长满树木的环境中基本起不到警示作用。

在山西长城被挖断这个案例中,不排除当地确实没有设置保护标识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村民知道这是长城,但是不懂法,觉得破坏了也没关系。具体情况还要等进一步调查结果。

另外,我们也要了解,不只是八达岭这种比较雄伟壮观的是长城,西北沙漠等偏远地方的“土廊子”也是长城。长城的构成其实相当复杂,早期的长城建造时为了方便,都是就地取材,因此墙体有土墙、石墙、砖墙、木障墙等多种类型。

除此之外,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些“山险”“水险”也属于长城的一部分。古人遇到山势险要、难以攀登的地方就不修长城了,而是根据山自然的形体来达到一种防御的目的。还有一些在水里面修筑的“水险”,也属于长城的一部分。

《新闻+》记者:哪些行为可能损坏古长城?

张兵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第一,不能从长城遗迹上取砖、取土,也不能种植任何作物。以前有村民从长城取砖,在自己家里建猪圈,这是法律绝对不允许的。第二,不能在长城上刻划、涂污,比如在旅游区长城写“到此一游”。第三,不能架设安装与长城保护无关的设施设备,比如建设广告牌、指示牌等。第四,不能驾驶交通工具或者利用交通工具等跨越长城。尤其西北地区脆弱的“土廊子”长城,驾驶车辆过去,就会破坏长城表面部分。

从近期一些破坏长城的案件中可以发现,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对文物的保护意识还是太淡薄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或者《长城保护条例》了解较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村民。长城这个文物也是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的,只靠全国几千名文保员保护2万多公里的长城是远远不够的,公众也要积极参与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