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关长城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因满山遍野长满紫荆树而得名。
紫荆关是一处重要关口,历史非常悠久。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大兴土木改筑旧城再建新城,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形成了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紫荆关与居庸、倒马两关合称为长城“内三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1996年,万里长城—紫荆关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荆关关城建在紫荆岭上,面积约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080米,由五个大小不等的城圈组成,大城套小城,城墙顺延山势而建,蜿蜒起伏,向四外延伸。紫荆关的关城不同于我国任何一处名关险塞的城池布局,而是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顺延山势而建,这种独具匠心的建筑布局,作战时既可互为呼应,每个城圈又可独立作战,自成防御体系,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紫荆关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这里依山傍水、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记者 杜柏桦 摄
紫荆关关城在明代以前已具相当规模,足以“控扼西山之险”,已为“要害重地”。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时,因金兵顽守,久攻不下,便抽调主力军南下,改攻紫荆关。但在紫荆关同样遭遇到有力的抵抗,“将士皆溃”,只好调兵遣将“西援紫荆关”,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将其攻克,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内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内外夹击,最终攻破居庸关。
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的紫荆关。 记者 杜柏桦 摄
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的紫荆关。记者 杜柏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