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的创建者、秦王朝开国君主。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时(前246),其父死,继立为秦王。
起初,秦国大权掌握在权臣手中。公元前238年,权臣长信侯嫪毐作乱,秦始皇将其党徒消灭,并罢免与之关系密切的相国吕不韦,亲自主政。旋后接受楚人李斯建议,停止驱逐六国人的逐客令,任用李斯、尉缭等人参政,并接受他们奏议,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破坏六国抗秦政策,转而派兵先后攻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秦朝。
全国统一后,秦始皇先后颁布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创立“皇帝”尊号,自称“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曰“朕”。分天下为36郡,郡设守、尉、监,去除侯王分封制;更名民曰“黔首”;将全国兵器收缴聚汇首都咸阳,销毁铸成钟鐻和金人,又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隶书为日用文字。将原来各国货币分成两类,黄金为上币,镒作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半两作单位,对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易具有很大的便利。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制度,权、量等标准器物上刻写相关内容的诏书。
在政治体制上,秦始皇将战国时代各国的官僚制度加以整顿,建立了一套适应中央集权体制的官制。中央设立左右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太尉则主掌军务。他们合称三公。下并置九卿,即廷尉、治粟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等。地方官制分为郡、县,郡守负责全郡政务;郡尉为辅,掌军事;监御史负责监察。县亦有长、尉、丞。县下则有乡、里之制。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是颁行全国法令。秦的统治思想即以法家为宗旨,秦法基本上继承了商鞅变法以来历朝颁订的条令,并加以补充和修订,使之系统和完善。
全国统一后,秦始皇又下令拆毁各诸侯国设置的壁垒和城郭,疏通障碍。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下令修建全国范围内的驰道,以都城咸阳为中心,向东直通燕齐旧地,向南则达吴楚地区。三十五年(前212),始皇帝令大将蒙恬修筑“直道”1800里,由咸阳直通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同时在南方开通了“五尺道”、“新道”等。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派蒙恬率军30万,北击强大的匈奴势力,并攻占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及伊克昭盟地区)。为防止匈奴南下扰边,下令将原来秦、赵、燕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长达5000余公里的城防,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同时,在南方,派尉屠雎率大军分成五路向百越开进,在西南开凿灵渠以解决粮运困难。秦在该地区设置闽中、南海、桂林和象郡进行管理,又迁徙数十万人逾跨岭南。
秦始皇接受法家思想以武力统一中国,又以严酷的法律治理国家。为防止六国旧贵族及各地豪强反叛,全国统一后不久,始皇就下令将六国旧有势力12万户迁到咸阳加以直接控制;此后又将犯人征发到边远地区开垦。三十四年(前213),李斯建议,除《秦纪》和医药、卜筮、农书之外的文献典籍应一律烧毁,以杜绝六国旧人利用文献史籍反对新王朝;同时又查出犯禁者方士儒生460余人,将他们坑杀于都城,史称“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震慑各地的反叛异己力量,
还亲自巡游全国,以显示自己的权威。从修驰道到死前的10年里,他先后5次大规模巡视天下,二十九年(前218),他在博浪沙(今河南中牟西北)曾遭到刺客的暗杀。三十六年(前211),有人在石上刻写“始皇帝死而地分”,以此诅咒,说明秦朝的严刑峻法遭致各地的强烈反对。第二年,秦始皇在巡游中病死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在位37年,其中11年称帝。秦二世胡亥在赵高等人的协助下杀死秦始皇长子扶苏自登帝位,继续实行残暴统治,终于激起民变,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冲击下,六国旧有势力亦乘机起事,秦朝于前207年正式灭亡。
(选自《长城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