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视角 > 

长城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诠释

来源:中国旅游报作者:周庆富时间:2021-09-10 10:29:23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自2014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已连续8年发表了新年贺词。每年,习主席的新年贺词都是中国老百姓在跨年夜最期待看到的内容。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习主席新年致词画面中,除了国旗,总有一幅万里长城画作。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嘉峪关长城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中华民族也一如既往、大步向前,迈入新时代。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笔者在此从六个方面谈谈长城文化的精神内核。

一、长城文化是天下一统、众志成城的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王命蒙恬大将军率兵30万,在原来燕、赵、秦等战国长城的基础上,增建与修补了一条完整的长城。十多年后,一条西起今甘肃岷县(临洮),东至今朝鲜半岛(辽东)的秦长城,横亘在了帝国北部的边境。由于秦长城的总长度超过万里,所以被后世称为“万里长城”。从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很长一段时期,万里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如贾谊《过秦论》中所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到了汉代,为防止匈奴南下侵扰,汉武帝在河西大规模修长城。此后的各个中原王朝,都把修长城作为国家防御的重要措施。明朝借鉴前朝的长城建造技艺,先后三次大规模修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

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促进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的融合。公元前51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唐朝时期,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带,设置六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金元时期,雁门关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种麻”,发展到后来的“生民何处不桑麻”。明代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

长城是战时的防卫墙,是家门,是关口,长城的每块砖都浸透着劳动人民的鲜血和汗水,每个缝隙都是用不屈的精神粘合的。长城更是和平之门,华夏民族为了和平奉献了太多的智慧和血汗,长城是文明的体现,是和平的标杆。没有长城就没有华夏历史和未来。

1908年5月31日,美国著名作家威廉·埃德加·盖洛从山海关出发,徒步进行了长城之旅。当时他对秦长城的评价是:“在我们看来,长城是被设计来维护和平的。在这一点上,它仍然是古代和现代最突出的一个例子,……”1909年,他出版了《中国长城》,这是第一部外国人撰写的关于长城的著作。看完这本书的外国人的心中,从此长城代替了长袍马褂和女人的小脚,成为中国的标志。

据统计,自1954年起,已经有5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8000多位部长级以上贵宾登临过八达岭长城。他们留下了上千幅珍贵的照片和200多件宝贵的题词手迹,更留下了一句句真诚的内心感慨和一个个难忘的趣闻故事。1954年10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游览八达岭长城,这是万里长城接待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从那一刻起,这座雄浑苍劲的古老雄关开始了它新的历史使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游览八达岭长城后讲道:“我认为,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这是地球的标志,也应该是人类和平的标志”。

二、长城文化是大漠孤烟、凿空中西的文化

长城在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沿河西走廊修筑长城,设置敦煌等河西四郡,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汉宣帝又设置西域都护等,进一步保障了丝路贸易交往的安全。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命班超出使西域,给西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从西域带回了当地的土特产。不仅使东西得以交流,而且也促进了民族的团结。汉元帝时期,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汉元帝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公元609年,隋炀帝率领着千军万马、后宫嫔妃等浩浩荡荡地出了洛阳城直奔河西走廊,沿渭水西行,过扶风,越陇山,到天水郡……一路西行到达甘肃山丹县附近的焉支山下,举办了著名的万国博览会。高昌、伊吾、鄯善等共27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者来参加隋炀帝的万国博览会,各国使节争相进献礼物,隋朝的国威因为这次博览会而名扬西域。

三、长城文化是金戈铁马、封狼居胥的文化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长城的修建,到长城儿女历世历代的奋斗,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嘉峪关位于明长城的最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也是古代出关的必经之路。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是“天苍苍,野茫茫,前看戈壁滩、后看鬼门关”的地方。在水和建筑材料奇缺的荒漠地区建一座关城,明初的建筑工匠创造了一个奇迹。

2021年初,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剧《山海情》感动了很多观众。故事发生在长城脚下的宁夏西海固,这里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山高坡陡,雨水稀少,十年九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在1972年就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评为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有百分之七十的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人畜喝的是苦咸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长城脚下的西海固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

张承志在其《大陆与情感》一书的《离别西海固》章节中这样说:“西海固,若不是因为我,有谁知道你千山万壑的旱渴荒凉,有谁知道你刚烈苦难的内里?西海固,若不是因为你,我怎么可能完成蜕变,我怎么可能冲决寄生的学术和虚伪的文章;若不是因为你这约束之地,我怎么可能终于找到了这一滴水般渺小而纯真的意义?”

甘肃酒泉作为古代西部边塞的军事重镇,蜿蜒起伏的长城遗迹、高低错落的长城烽燧、闻名遐迩的关塞要隘铺陈于酒泉亘古苍茫的戈壁大漠上,向历史和未来诉说着它们曾有的辉煌与悲壮。不到长城非好汉,对于汉人兵家来说,不到狼居胥山亦不能被称为好汉。汉元狩四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几十万雄兵,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歼敌七万余,而后乘胜挥军北进,直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到此山下,强敌远遁,放眼四顾,悲风扬沙。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封狼居胥”成语即来源于此,以此作为对将军们最大战功的旌表。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其实在漠北之战前,还有河西之战等也取得了极大成功,匈奴曾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中国国家地理》记载:祁连山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河西走廊,不仅仅是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引来了宗教、送去了玉石,更重要的是祁连山通过它造就和养育了冰川、河流与绿洲做垫脚石和桥梁,让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渡过了中国西北海潮般的沙漠,与新疆的天山握手相接了,中国人在祁连山的护卫下走向了天山和帕米尔高原。《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3期)曾就祁连山对中国的意义有着这样的描述:东部的祁连山,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是伸进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没有祁连山,内蒙古的沙漠就会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连成一片,沙漠也许会大大向兰州方向推进。正是有了祁连山,有了极高山上的冰川和山区降雨才发育了一条条河流,才养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丝绸之路。

四、长城文化是坚韧不屈、血荐轩辕的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危急时刻,长城儿女浴血奋战,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长城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国捐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东北大地上燃起了民族自卫抗争的烽火。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纷纷兴起。不到1年的时间,东北抗日义勇军已达30万之众。2月起,部分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改编为抗日联军,继续在各地区进行抗日斗争。在抗联艰苦抗战的时候,一首歌曲从上海的一座监狱里传出:这是作家田汉为当时的电影《风云儿女》写的一首歌词,由聂耳谱曲,它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立即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祖国的大地上传唱开来。伴随着“一二·九”运动的学潮,救亡运动的巨浪,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革命歌曲甚至享誉海外,在全世界传播。

山海关保卫战,发生于1933年元月2日至3日,是抗战初期的主要战斗之一。东北军主力营营长安德馨在战斗中阵亡。1月18日报纸文章:“前天在前线,何柱国亲自对老百姓说:‘榆关之失,是日本先用坦克冲进南门,而当时安德馨一营活活以肉体去拼命,试想以血肉之躯挡无畏的炮车,哪能不牺牲如此之多?’宁可毁个人躯肉,捍卫国家,可歌可泣,只此证明中华民族精神不死。”

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临(榆)永(平)警备区司令部司令何柱国在发布的《告士兵书》中说:愿与我忠勇将士,共洒此最后一滴血,于渤海湾头,长城窟里,为人类张正义,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雪奇耻,为军人树人格,上以慰我炎黄祖宗在天之灵,下以救我东北民众沦亡之惨。山海关保卫战的战斗口号是:以最后一滴血,为民族争生存;以最后一滴血,为国家争独立;以最后一滴血,为军人争人格!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处关隘,处于冀晋边务的交界处,因其形如瓶而得名。宋代称瓶形塞,金代称瓶形镇,元代称瓶形寨,明代称瓶形岭,清代始称平型关。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东侧的乔沟一线伏击进犯太原的日军,经过六个多小时的血战,歼敌一千余人,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值得永远纪念的胜利。

1937年春,上海艺华影片公司开始拍摄潘孑农编剧的《关山万里》,潘孑农邀请刘雪庵为影片配乐。由于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影片没有完成,但是刘雪庵把已经完成的影片插曲《长城谣》刊载在自办的刊物《战歌》上。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很快《长城谣》被一些青年抗日宣传队演唱。不久19岁的青年歌唱家周小燕在武汉合唱团独唱领唱这首歌曲,次年她去法国留学,途经新加坡,应百代唱片公司邀请,演唱灌制了《长城谣》唱片,这首歌曲更加广为传唱,感动了广大侨胞,他们踊跃捐款、捐物,有的愤然回国参加抗战,支援打击侵略者。

五、长城文化是雄关漫道、交流交融的文化

数千年的岁月里,长城见证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长城脚下的老百姓在这片共同的土地上生产生活、休养生息、互通有无。

镇北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红山顶上,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秦灭六国后,在榆林地区设置郡县,修筑长城,镇北台长城即为其中一段。镇北台东侧有同期所建的款贡城,为蒙汉官方敬献贡物、赠送礼品、洽谈贸易的城池。城池险要,与镇北台构成了完整的榆林长城建筑体系。镇北台西南800米处,有明代易马城遗址,面积约6.5公顷,是蒙汉民间自由贸易的城池,也是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当战争远去,民族和睦相处,蒙汉互市一派繁华,“万骑辐辏”,蒙古牧民赶着牛、羊、驼、马,驮着各色皮毛,汉族商人携带大量布匹、绸缎、盐茶、烟酒从四面八方来到红山市。这里牛羊成群,帐包鳞次,驼叫马嘶,人声鼎沸,一派繁忙贸易景象。清初文人杨蕴在《镇北台春望》中写道:“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游人指点赫连台。”

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众多关隘中一个十分特殊的关口。万里长城的关口都以“关”“口”称谓,而只有张家口的这个关口被称作“境门”,这其中即包含着“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着民族融合的历史渊源。从明朝隆庆五年起,张家口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逐渐形成了在历史上被称为“贡市”和“茶马互市”的边贸市场。来自蒙古草原和欧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药材、毛织品、银器等,在这里换成了丝绸、茶叶、瓷器和白糖,大境门外成为我国北方国际易货贸易的内陆口岸。封建王朝以长城和门为界,做生意的外族人只能在城外交易。“境门”意思是指边境之门。1927年察哈尔督统高维岳在大境门门楣上书写的“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苍劲有力,颇为壮观,更为大境门增添风韵。

1697年,清朝康熙年间,第三次北征噶尔丹,就是从张家口大境门誓师出发的。平定噶尔丹后不久,张家口晋籍文人张自成被长城内外祥和繁荣的景象所感动,于康熙1709年挥笔写下“内外一统”四个大字,镌刻在大境门外的石壁上,表达了长城内外广大民众对祖国统一的要求和对和平的热爱。在“内外一统”的摩崖石刻下有满、汉、蒙、藏、梵等六种语言文字。自此,张家口200多年来无战事,终于发展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陆路商埠,出现了著名的张库商道,这条商道的集散点就是大境门。

六、长城文化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文化

历世历代对长城的修建和长城脚下人们为追求幸福生活的辛苦劳作,既体现了中华儿女只争朝夕的精神,又有持之以恒的坚守。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八达岭元代称“北口”,与南口相对。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区境内,从南口到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有万里长城的著名关口“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叫“关沟”。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地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据说长城在这里要转八道弯,越过八座大的山岭。当年兴建这段长城很艰难,曾先后有八个监工为其而死。人们把这段长城称为“八大岭长城”,后来地名就谐音成“八达岭”。

近代著名建筑师詹天佑,秉承前人精神,在八达岭主持修建并负责运营了京张铁路。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2018年1月,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中国自办京张铁路的消息传出之后,外国人讽刺说建造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恐怕还未出世。詹天佑说:“洋人可为之者,中国人必能为之;洋人不可为之者,中国人亦能为之。”

“由南口至八达岭,高低相距一百八十丈,每四十尺即须垫高一尺。”在技术方面,詹天佑对关沟段采取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措施,如:利用青龙桥东沟的天然地形,采用人字形展线,并结合用33.33‰的坡度;八达岭隧道最长,为1091米,为加速工程进度,詹天佑采用南北两头同时向隧道中间点凿进的方法。同时还采用竖井方法在中部开凿两个直井,分别向相反方向进行开凿,增加工作面,依靠人力建成了中国筑路史上的第一条长大隧道。1909年8月11日京张铁路建成,10月2日通车,共修建四年整。施工时间比原定缩短了两年;而建造成本亦比原来预算(729万两白银)节省了20多万两白银。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蕴涵其中的民族精神成为国人永远的骄傲。

右玉县地处晋蒙两省(区)交界,是山西的北大门。全县国土总面积为1969平方公里,总人口11.6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县仅有残次林8000亩,林木绿化率不足0.3%,年均气温只有3.6℃,降水量不到400毫米,无霜期不到100天,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右玉人民70多年坚持不懈造林治沙,久久为功改善生态,如今全县有林面积达169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56%,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塞上绿洲。

2011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指出:60多年来,一张蓝图、一个目标,18任县委书记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坚持不懈,用心血和汗水绿化了沙丘和荒山,现在树木成荫、生态良好,年降雨量较之解放初期已显著增加。老百姓记着他们、感激他们,自发地为他们立碑纪念。正可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右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我们抓任何工作的落实,都应该这样去做。2011年3月以来,习近平先后六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右玉精神是宝贵财富,一定要大力学习和弘扬。”

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有一个古浪县。明长城古浪段全长151.1千米。汉长城古浪段全长76.5千米。这里有著名的八步沙林场。八步沙是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上世纪八十年代,风沙漫天,沙进田无,沙化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村庄和农田推进。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位年龄加在一起300多岁的老汉,在一份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他们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那一年,郭朝明年纪最大,有61岁,而最小的张润元也已年近50岁。从啃着干馍馍,喝着雪水,住着“地窝子”开始,第一代治沙人开始了艰难的造林治沙之路。40年过去,六老汉如今只剩两位在世。老人们放不下那些柠条、花棒、红柳,走的时候约定,六家人每家必须有一个继承人,把八步沙管下去。六老汉的后代“六兄弟”接过父辈的铁锹,把黄沙变林场,把林场变公司。40载,三代人,从一棵草、一棵树,到1000万株幼苗、38万亩树林、21万亩良田。如今的八步沙,路两旁满眼绿色,早已不再是黄沙漫天、条件恶劣的沙漠。目前,八步沙林场已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成为政府以及教学科研单位的教育教学基地。2021年6月20日,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正式揭牌,参观八步沙林场景区的客流量再一次达到新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1日上午来到八步沙林场,实地察看当地治沙造林、生态保护等情况,实地了解“草方格压沙”作业。总书记指出:“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伟大的万里长城不仅用他伟岸的身躯、博大的胸怀为世人讲述着过往,荣耀、屈辱、抗争、勇气、力量、智慧……雄傲天下、包容一切,他还以崭新的姿态,向世人不断展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丰富底蕴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力量。万里长城是中国智慧、中国勇气、中国力量的源泉。

(作者单位: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