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籍文献 > 

长城所在地区自然环境是怎样的?

来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作者:董耀会时间:2021-06-04 15:17:03

历代长城修建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为什么修建在这样的环境?长城修建起来之后,又对其所在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都是研究长城应该关注的问题。

中国古代2000多年来一直在北方修建长城,这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长城这道人工构建的防御线,可以弥补北部自然环境天然屏障性不足,以此防御来自游牧势力的扰掠。

《辽史·营卫志中》中曾分析过长城南北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廓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受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不同影响,各地的经济类型和社会文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相对独立,并几乎与外部世界隔绝的自然环境,使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形成各自并行发展的状态。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只有从东北到西北的北方没有可以阻挡进攻的天然屏障,这是长城产生的地理基础。也就是说,修建长城是在对中国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下,因北部防御不足而进行的补充性举措。

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很密切,生产力水平越低,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就会越大。研究长城区域的环境变化,首先要强调人类生存发展的外部因素。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任何历史阶段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而人类的活动又往往影响环境的变化,长城就是一个例子。

雄奇壮观的万里长城,每一段都是人文与环境的天成之作。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中国东部和东南为海洋所环绕,西部有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西南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以逾越的屏障。只有北部广阔的草原,可以联系游牧民族。

对于古代中国而言,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其他的政权可以跨越地理限制,对中国构成威胁。长城以内的农耕民族得以发展成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多民族共同体。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相对稳定。农耕经济及其文明和文化,对长城外各民族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并形成了周边不同时期的不同民族向中原地区内聚现象。正是这种内聚力,使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地得到发展。

总体来看,长城的修建,始终受到空间地域广阔、经济类型复杂、气候条件区域差异较大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相比较,中国的西北、西南的高原和高山、戈壁和荒漠,东面和南面的海岸线,所形成的人类早期所难以逾越的障碍,也相应地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唐朝以前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主要依靠陆路,1.8万千米的海岸线大多成为隔绝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阻隔。虽然古代中国与世界从来没有完全断绝联系,但总体来说,古代中国拥有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这种联系并不普遍。在这种环境下,只有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之北联通大漠南北,没有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所以,最可能对农耕地区造成威胁的是北方游牧势力。因此,古代中原王朝往往只好借助较为利于防守的自然环境,修建长城来加强对游牧势力的防御。

黄土高原的北缘是长城防御的重点地区。黄土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为1000~2000米,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黄土高原上的太行山脉、六盘山均是长城经过的主要山脉,这两条山脉将黄土高原分为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和陇西高原三部分。其中,陇西高原成为战国秦和秦始皇修长城防御北方的重点区域,山西高原和陕甘黄土高原则成为明朝的重要长城防御区。

华北平原北部区域也是长城设防的重点地区,中国很多朝代的长城都修建在这里。华北平原自古就是重要的传统农耕地区,明代将都城移到北京后,华北平原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明长城九镇中的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都修建在华北平原。

作者:董耀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