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籍文献 > 

如何认识长城与古代王朝边疆的关系?

来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作者:董耀会时间:2021-05-12 16:25:17

中国古代以王朝的统治核心区来界定边疆,长城所在的农牧交错地区相对远离王朝统治的核心区,这个地区则被称为边疆。虽然长城也在古代王朝的边疆地区,但并非指边界。

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中国古代都有疆域广阔且不同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等特点。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将王朝政权控制的边缘地区界定为边疆,并采取与内地不同的方式加以治理。边疆既是拱卫国家核心区域的安全屏障和战略纵深,也是国家实力强大之后进一步向外发展地理空间的依托。

长城所处的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边疆,与现代政治学的边疆不是一个概念。现代意义的“边疆”是指由主权国家在其领土边界范围之内,根据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按特定的自然地理或行政区划确定的区域。确立国家的边疆前提和依据是现代国际法,作为国家行使主权空间的标志是边界。基于国家主权意义的边疆,是近代民族国家出现以后才逐渐确立的概念。英国安东尼·吉登斯(Giddens,Anthony)在《民族——国家与暴力》中指出,“国界只是在民族—国家产生过程才开始出现的”。

一些学者将长城视为古代中国的边界,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古代国家与近代以来的主权国家相比,无论是古代欧洲的城邦国家、罗马帝国,还是中世纪的法兰克帝国、拜占庭帝国,都和中国古代王朝一样,在边疆地区并没有明确固定的国家边界,也没有在军事上的逾越便被视为侵犯领土主权的明确界线。因此,在边疆地区所修建的长城,从来都不是中原王朝的边界。

研究历代长城的作用时,我们需要对当时王朝的边疆进行分析。长城修筑的地域范围与中国历史疆域广阔有很大的关系,但中原王朝的边疆并不是今天视角下的中国历史的疆域。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能混淆的,有关中国历史疆域问题的讨论,谭其骧和白寿彝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曾指出,18世纪50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此范围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白寿彝《中国通史》也提出,现代学者研究中国史应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为处理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标准。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进行历史活动的舞台,也就是我们撰写中国通史所用以贯穿今古的历史活动的地理范围。”

长城研究包括重点考察中国现有疆域范围内长城的修建和使用,考察历史时期由此产生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在论述古代民族史中与长城的相关问题时,往往要跨越今天的疆域范围,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认识。

古代长城地区的动荡与稳定,对边疆地区影响很大,并通过边疆区域影响到更远的地区。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朝代的兴亡不仅与游牧社会的盛衰有关,还影响了西方社会的发展。如F.J.梯加特在《罗马与中国——历史事件的关系研究》中以东西方历史比较为核心,经过类比分析,发现公元前58年至107年这段时间里,“每一次欧洲的蛮族起义都发生在罗马帝国东部边界或是中国的‘西域’战争之后”,“欧洲的40次暴乱中,有27次与汉朝的西域政策有关,或者至少与这个政策所引起的局势变化有关。”

长城位于古代王朝的边疆是站在农耕政权的视角,从草原游牧政权的视角来看长城也是其边缘地区。若分别从长城内外的视角来看,长城恰恰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中心地区。农耕民族及其文化与游牧民族及其文化,在这个地区碰撞与融合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我们现在认识长城的历史及其价值时,需要立足于整个疆域。在考察各阶段的长城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古代王朝不断变化的边疆等。

作者:董耀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